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长征路上寒凄切历史***,凄厉长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长征路上寒凄切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长征路上寒凄切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家一定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古代名言吧!但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让我来告诉你,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少时贫困好学,自小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那两句名言出自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一直被选录在中学教材中,我们当年***都能背诵。今天我要赏析的是他的一首著名的词《渔家傲·秋思》,看看词里到底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征路上寒凄切历史事件,凄厉长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宋仁宗开始亲政,召在外地任职的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这年冬天,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力主废后。范仲淹率众人与吕谏争,第二日他被外放知睦州,后又辗转多地任职。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遂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军,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州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范仲淹请求知延州。

长征路上寒凄切历史事件,凄厉长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任后,他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在他镇守西边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秋家傲·秋思》这首词就是当时范仲淹身处军中的感慨之作。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词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长征路上寒凄切历史事件,凄厉长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着重写景,“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则点明了季节。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讲述不一样的《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 秋思》是一首边塞词,有边塞作品的共同:大开大合、慷慨劲健、苍凉悲壮。

作为宋人最早的边塞词,范仲淹可谓给宋的豪放词开了一个精彩的头。因为这首词,豪放而富有深情,悲壮而不哀伤,与大唐的边塞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边塞秋思,最易感伤。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却是一首表达爱国并矢志卫国的战歌。

只是,公元1042年前后,在与西夏较量中,北宋总体是处于下风,只能守,这对于志向远大的范仲淹来说,是比较郁闷的,所以,词的感情基调没有一般战歌的慷慨激昂,略有沉郁顿挫之感。

写这首词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就是任西北战区副司令员兼延州市委书记,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主要任务就是防御西北王李元昊的进攻。

范仲淹驻守延州后,大力整顿军务,严格训练,制定赏罚制度,一时间,士气大振,范仲淹还***取了灵活的战术,多有些小胜利,西夏畏惮不已,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但是即使如此,在和西夏的整个对抗中,大宋依旧处于劣势。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战略决战,战事就这样耗着。

又是一年秋到,秋风萧瑟,西北的秋天,寒气逼人,范仲淹一直驻守在前线指挥大营。

凭栏远眺,这塞下的风景与中原大地大不相同,四周孤寂,大雁等候鸟都飞回去了,没有一只愿意留下来。侧耳远听,风号声声、羌笛悠悠,牧马悲鸣,让人热血澎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长征路上寒凄切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长征路上寒凄切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