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袁隆平的人物传记,袁隆平的人物传记6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袁隆平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袁隆平的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用哪些简洁的话语可以概括他的经历?
  2. 作为共和国元勋的袁隆平,当年是怎么研制出杂交水稻的?
  3. 如何找到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用哪些简洁的话语可以概括他的经历

最近刚好读了袁隆平的口述自传,干脆和大家分享下我在这本书获得知识吧。

袁隆平是1930年出生的,当时新中国没有成立,因为袁隆平祖父辈因机缘从务农转向了经商,因此逐渐重视起对后代的教育,所以他的父亲当时毕业于当时的东南大学(和今日的东南大学略有不同),他的母亲也非常知书达理,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所以袁隆平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英语,在他后来上学后,每次英语考试不用复习就能得高分。

袁隆平的人物传记,袁隆平的人物传记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所以袁隆平一家为了躲避战乱,曾辗转多地,但在此期间一直没有放松袁家兄弟姊妹的教育,家搬到哪,学就转到哪,所以后来袁隆平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自如地使用英语,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上图左一为袁隆平

而且他就读的高中重庆博中,是教会学校,所以同样重视英语的学习。

袁隆平的人物传记,袁隆平的人物传记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此之外,袁隆平也十分喜欢亲近大自然,具体来说就是喜欢游泳,所以身体素质极好,曾代表学校在湖北省省运会中取得游泳亚军。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但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很不容易,袁隆平大学时也学的是农学,具体而言是遗传育种专业。

当初选择专业时,家里人是不赞成袁隆平学农的,因为太辛苦,但袁隆平并不是不怕辛苦,而是他想起了小时候,小学老师组织他们去园艺场郊游的场景,当时鲜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地挂在架子上,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袁隆平的人物传记,袁隆平的人物传记6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为共和国元勋的袁隆平,当年是怎么研制出杂交水稻的?

确实,袁隆平当时的科研环境是极为不好的,但袁隆平仍然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并一路坚持了下来,这其中有很多故事,而且很多是相当惊险的,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

因为幼年时期,跟随老师和同学一起去园艺场参观,里面水果丰收的景象给袁隆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且袁隆平父母有郊游的习惯,所以袁隆平十分热爱大自然。

因此高中毕业报考时,毅然地选择了学农学,当时父母对他说,学这个很吃苦的,我们都知道农民是很辛苦的。但袁隆平因为对农业有一种美好的幻想,所以就坚持了这个选择。

在大学时,当时的教学普遍提倡苏联李森科的无性繁殖理论(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袁隆平的大学老师管相桓教授却比较崇尚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因此袁隆平在他的影响下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说,并且课余阅读了大量中外农业科技杂志,开拓了视野。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安江农校(今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后,因为当时全盘学习苏联,所以袁隆平就打算按照李森科的理论指导实践,即***用嫁接的方式来创造新物种,当时虽然能得到产量较高的作物,但是这种特质却无法遗传给下一代。

就这样实验了三年,突然袁隆平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DNA结构的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于是打算抛弃李森科的这一套,***用孟德尔遗传理论来指导自己工作

(上图为论文手稿)

如何找到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考场作文训练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之一。由于考场作文分值高、弹性大而备受关注。大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基本上能够写出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情节完整的记叙文,但由于“资料库”贫血,虽然作文结构完整,主题亦能段段显示,但往往材料陈旧,缺乏新颖性和时代感,作文老气横秋。最为司空见惯的是,考场作文中活跃着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万能死人”材料,有专家称之为“故纸堆里讨生活”.诸如李白,回归自然写李白,蔑视权贵写李白,张扬个性写李白,微笑面对人生同样写李白;再如杜甫,历尽磨难写杜甫,忧国忧民也写杜甫,且美其名曰“多点切割”。还有陶渊明司马迁屈原……,还有贝多芬、巴尔扎克、布鲁诺……。这样写行不行,客观地说,只要“切割”合适,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言必谈李白,论必涉杜甫,千人一面,陈辞旧调,远离时代,远离生活,毫无新鲜感,作文质量自然要大打折扣了。

1. 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

生活是内容最丰富的素材库,是素材的“百科全书”,只要用心观察,用心感悟,就能发掘出最真实动人的作文素材。家庭亲情,师生同窗,校园球场,文化***,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均可入文,亲身经历的生活琐事,写来更真切感人。

2009高考湖北的一篇优秀作文《站在老屋的门口》,考生撷取了自己生活经历中的几个典型场景: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寻常中显奇崛,疏淡中见真情。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追踪怀远的幽邃情思,可谓情景交融,取材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真切感人.

2.从报刊杂志上寻找素材

为了让学生关心时事,扩大视野,学校一般都会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订阅报刊杂志,以笔者所在的云安中学为例,就为每个班级订阅了《云浮日报》、《南方日报》,认真阅读,精心选取也是收集作文素材的很好途径。比如《云浮日报》“每日副刊”都有专栏“百味园”,有“名人名言”,有“人生感悟”,都可以收为己用,《云浮日报》“百味园”就登有荀况、杜威、西塞罗、惠特曼.赫尔岑,苏霍姆材斯基等人关于学习的名言。《云浮日报》201046日则刊有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列宁、吴远铎等人关于人生、理想、警句,“人生感悟”刊载的是智慧故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xml:namespace>

《南方日报》封2是评论专刊,站在时代的高度,评述国内外热点论题,也是极具实效性的好素材。

报刊上的新闻同样可以作为素材,《南方日报》曾报道,罗定市一“村官”,放弃自己在深圳打拼多年创下的百万资产,回家乡当村支书,带领全村勤劳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领头人的事迹,不也是时代性极强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好素材吗?

3. 从阅读训练的选文中收集素材

高三学生进行过大量古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都是极具“含金量”的经典文章,完全可以筛选成作文素材。比如,古文阅读单项训练中,有一篇选文是纪昀的《阅微草堂—丁一士》,说的是乡里一男子本领很大,两三丈的距离可以轻飘的跨越,一日酒后,人前炫技,跳过两丈宽的河流,又跳回河岸。不料,河岸崩塌,结果溺水而亡。选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力者终以力败。”如引入作文,无疑是新颖而又颇见文化底蕴的材料。实用类文本阅读,多是以人物访谈,人物传记为主,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学界泰斗季羡林等等,借助文本,了解他们的事迹,用样可以丰富自己的“资料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袁隆平的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袁隆平的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