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长征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长征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征组歌诞生于1965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大合唱《长征组歌》,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部队文艺创作的音乐经典之一,反映着我军创作的优秀传统和新时期创作的成果。歌词来自肖华为纪念长征胜 利 30 周年创作的诗篇。由部队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1965 年,由北京军区战 友文工团在北京纪念“八一建军节”的音乐会上首次公演。
长征组歌歌曲最早发布 于1965年8月1日。由萧华作词,由***战友文工团的几位作曲家作曲。***战友文工团于1965年8月1日,首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连续演出30余场,场场爆满,在上海、南京、香港的演出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长征组歌》,盛演不衰。《长征组歌》是在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上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患病休养期间创作的《长征组诗》基础上谱曲完成的。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首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中央***决定复排复演《长征组歌》。2009年,当时的***战友文工团重新排演经典力作《长征组歌》,获当年文化部首届“全国专业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长征组歌诞生于1965年。
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30周年,***战友文工团于1965年创作演出了《长征组歌》,对人们重温革命历史,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长征组歌》是在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上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患病休养期间创作的《长征组诗》基础上谱曲完成的。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年仅14岁的萧华参加红军,后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亲身经历了长征的萧华,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一直有讴歌长征的想法。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用组诗的形式来表现长征。
1964年9月至11月,重病未愈的萧华,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小楼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长征组诗》的创作中。
虽然,他很了解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但如何把红军三大主力艰苦卓绝、宏伟壮丽的长征历史,准确地浓缩到一部诗歌中却十分困难。为厘清长征的全过程,萧华让工作人员找来大量有关长征的资料,进行紧张的创作准备。
七律长征中词语意思: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
长征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进行的战略转移行动。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最为经典的一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诗极其精炼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逼真地表现了红军的伟大形象和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
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长征创作于哪一历史***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长征创作于哪一历史***后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