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写韩信人物传记,写韩信人物传记的作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韩信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写韩信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2. 名人传中写了哪些人物?
  3. 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功成后赐所从食漂母千金,而下乡南昌亭长百钱这一行为?
  4. 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做过王,是齐王,当时刘邦新败,急需支援,韩信要自立为齐王,刘邦不得已,只好封韩信为齐王。楚汉争霸,楚方不利时期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劝韩信反,韩信:“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

终于说动韩信,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意见。最后也因为功高盖主落得个兔死狗烹。

写韩信人物传记,写韩信人物传记的作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名人传中写了哪些人物?

《名人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人物传记集,共收录了130多位历史上的名人。其中包括了诸葛亮、韩信、孙权司马迁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此外,也有些比较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如张良吕布、樊哙等。这些人物的传记中,既有他们的生平事迹,也有他们的言论与思想、为人处事的故事传说中流传的轶事。通过这些传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也能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和教益。

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功成后赐所从食漂母千金,而下乡南昌亭长百钱这一行为?

这大致是一个年龄和性格问题,韩信是个骄傲的英雄

韩信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五岁,刘邦比他大了二十五六岁,吕后比韩信长十二岁,丰沛集团中较小的樊哙也比韩信大了十一岁。大抵国之利器,人主不能统御。这样的一个人,刘邦不可能不雄猜。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这样的事,在之前还有一次。

写韩信人物传记,写韩信人物传记的作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韩信的出身,很大可能是贵族。佩剑不说,最关键的点在于他深谙兵法,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韩信的骄傲,与其说是他的出身,更是源于他天才的军事才能,攻必取,战必胜。将数万雄兵,救赵,灭齐,围杀项王时才二十八九岁。贵族的骄傲,天才的自负,悲情的结局。

就是被陈平出谋算计,在长安被贬为淮阴侯时韩信也放不下这种骄傲。生乃与哙等为伍,陛下不过能将十万,韩王还是不能服输的。

韩信厚赐漂母,百钱给亭长时候是在他做楚王的这一年。项王死去,汉王刘邦成为新的天子,韩信受封楚王。自然是衣锦还乡,当享富贵了。不幸,韩信的楚王位子还没暖热,就带上刑具被刘邦押回了。

写韩信人物传记,写韩信人物传记的作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这句话,耐人寻味。为德不卒,善始易,善终难。韩信连胯下之辱的那个恶少年都厚赐,却不能包容亭长。

一个亭长,家资尚可,算是地方的人物。但韩信的悲剧在于,他遇见的不是刘亭长。这个亭长勉强有大哥的姿势,却没有大哥的担当,远不如刘邦。

韩信年轻时候就像是一个负才待时的人,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来成事。但另一方面说,整天佩剑没有产业,招嫌是自然的。但韩信就这点爱好,就这样做。母死家贫,还要寻找好的冢穴。他是个矛盾的人,对某些东西抛弃不了。性格里面,也有执拗固执的一面。

对于亭长,多一个人吃吃喝喝也没太大的问题。打个白条,刘邦这套就玩的6。但对于韩信来说,屈尊来个亭长家里做食客就是一种很难堪的事了。亭长的小伙伴,交游的大多是樊哙这样的人。照韩信那种骄傲,让他和这些人在一起岂不格格不入。不过为了生存需要,韩信还是来了。吾日后必有所报,混饭的日子寥寥而过。亭长老婆早早做饭早早吃了,韩信愤愤而去。从此,他和亭长的恩情就没有了。刘邦也遇见过这样的事,大嫂的儿子不但被晚封,而且封号是羹颉侯。

一个高傲的人,这不失为奇耻大辱。亭长能给食却食不足,能好聚好散却让他羞愤而走,韩信心里是怒的。漂母之私虽少,却是雪中之炭,无以言谢的大恩

南昌亭长是韩家的故旧,韩信对他以兄长事之,两家是有通家之谊的。

而且,在韩信看来,好朋友间就应该这样,全心付出,真诚相交,如果太过客气,那还是朋友吗?况且秦汉时的寄食养士,乃春秋战国时贵族社会的游侠遗风,不可用当今观点看待之,至少在当时的士人圈子里,去做一名食客,还算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并不丢人。

事实上,几十年前鼎鼎大名的信陵君,手下食客超过三千,一时引领风尚,所以后来信陵君的粉丝——沛县刘亭长也有样学样,工资不算低,却从不置产业,身边养了一大堆的小弟,所以日后他才能成大事。

所以,韩信当上楚王后,说南昌亭长为德不卒,哪比得上刘亭长一辈子对他好,-_-||

而漂母不同,亭长是肉食者,漂母却是个劳动人民,且是个女子,以当时之社会风气对她是没有道德要求的,但她却能如此对待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并在韩信要求报恩时给予其当头棒喝,激励韩信奋起,大有高士之风,真可谓“人间岂少真男子,千古无如此妇人。”亭长们以及所有的肉食者,面对漂母难道不该汗颜么?

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用兵如神,是兵家中的重要人物,其军事能力和成就深受后世的推崇,也正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故而得以建功立业,在楚汉相争时刘邦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是为西汉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本人也成为了异姓诸侯王之一。

但韩信虽然为西汉的开国功臣,不过他开始并非就在汉营的,而是在项羽的楚营中,只是他后来离开楚营而投向了汉营。之后再萧何的极力推荐下,最终让刘邦对韩信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登坛拜将。

那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呢?

其实,刘邦虽然开始时并非看重韩信,而之后之所以对韩信登坛拜将,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刘邦和韩信本身的原因。

因为,楚汉相争时,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之争,然而刘邦虽然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在这场战争前期,刘邦则是屡败于项羽的。

那时,不仅刘邦的勇武不如项羽,而且汉军的整体实力亦不如项羽,同时汉营中虽然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张良、有善于镇守、安抚、统筹兼顾全局的萧何、有勇猛的樊哙等将,但这些人并非很善于调兵遣将的帅才。故而刘邦那时打了一些败仗。

而在战争中,一个有能力的帅才,对战争的胜利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在楚汉相争时,刘邦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想要得到天下,这时他是极需一个难得的帅才。

在这个时候,韩信出现了,韩信虽然刚去汉营时,刘邦并不重视韩信,但是萧何却知道韩信是一个难得的帅才。所以萧何极力的推荐韩信。

正是因为韩信有极其高的军事能力,在加上刘邦想要取得天下,就必须有一个这样的帅才,为了打败西楚霸王,所以刘邦在萧何的极力推荐后,对韩信举行了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

拜将后的韩信,也不负众望,没有辜负刘邦的重用、萧何的推荐,他用兵如神,战功赫赫,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刘邦和项羽相争的后期,韩信的地位和影响是非常大的。后来韩信指挥汉军,在垓下之战对项羽重重包围,最终让英雄一世的项羽兵败自刎而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写韩信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写韩信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