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有关长安城的历史***,有关长安城的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关长安城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有关长安城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长安历史悠久,曾也经历数次封城了,你知道吗,其中又有哪些典故?
  2. 吐蕃攻入长安历史怎么很少有人讲?当时是怎么攻入长安的,唐朝又是怎么反抗的?
  3. 长安自古帝王都,你都知道有哪些描绘长安的诗词?

长安历史悠久,曾也经历数次封城了,你知道吗,其中又有哪些典故?

最严重的是民国时期河南军阀刘振华携领镇嵩军围困西安数月之久,扬言破城之后將杀光城中军民,就在弹尽粮绝之时,冯玉祥带援兵杀到救下西安城,事后西安百姓为了感激冯玉祥的救命之恩,筑建“玉祥门”以示感谢!

吐蕃攻入长安历史怎么很少有人讲?当时是怎么攻入长安的,唐朝又是怎么反抗的?

吐蕃是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享国时间几乎和唐朝相同,我们一般对于吐蕃的认识更多来自于其立国者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和亲,由于和亲促进了唐和吐蕃的友好,所以往往忽略了吐蕃和大唐战争,更是对于全盛时期的吐蕃没有正确的认识。

有关长安城的历史事件,有关长安城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和吐蕃的战争几乎持续了两个***延续时间,双方在西域和青海等地展开了多次战斗,强大的吐蕃就连***也一度只能避其锋芒。

吐蕃攻入长安发生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河西、陇右的驻军调往内地用来平叛,吐蕃乘虚而入,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后,原属唐朝的陇右地区已经尽数归入吐蕃之手。

公元763年吐蕃兵临长安城下,由于唐代宗和将领相互猜忌,宦官程元振故意隐瞒不报,长安城几乎是一座空城,面对吐蕃大军唐代宗李豫脚底抹油逃到陕州避难,在《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初,车驾东幸,衣冠戚里尽南投荆襄及隐窜山谷。”

有关长安城的历史事件,有关长安城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占领长安的吐蕃为了名正言顺还拥立了唐朝宗室李承宏为帝,这个李承宏出身也不一般,选择他当傀儡可见吐蕃却是非常用心。

李承宏的父亲是章怀太子李贤的次子李守礼,章怀太子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孩子,也曾被立为太子,因为和武后关系紧张而被废并被逼自尽。

有关长安城的历史事件,有关长安城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吐蕃选择李承宏不仅仅是因为他根红苗正,而且还因为李承宏是金城公主的亲兄弟,金城公主也曾和亲至吐蕃,在高原生活了三十余年为唐朝和吐蕃维持边疆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换句话说李承宏是吐蕃的国舅爷。

8世纪的吐蕃王朝,正处于军事扩张期,对外征服需求旺盛。然而,吐蕃吞并吐谷浑后,向东边要土地比较有难度,因为当时的唐帝国不好惹。

话说公元711年,唐朝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中宗送出一份大嫁妆,将河西九曲之地作为公主的“汤浴邑”割让给吐蕃。这份嫁妆太丰厚,吐蕃人笑纳,后来的唐朝君臣则心痛不已。

心痛不如行动!公元755年,唐玄宗派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领兵进攻吐蕃,强行夺回河西九曲之地。丢失“汤浴邑”,直接导致吐蕃发生针对最高领袖赞普的叛乱,赤德祖赞被乱兵所杀。

同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抽调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的边塞军队勤王。

吐蕃看到唐朝内乱,就派人表示愿意帮忙平叛,被唐朝君臣拒绝。随后,吐蕃又派人请求和亲,又遭到唐朝的拒绝。这里面有什么政治权谋,大家可以猜想,但唐朝拒绝的结果只有1个:吐蕃出兵攻占陇右节度使治所鄯州。

刚登基不久的唐肃宗有些慌张起来,内有安史之乱、外有吐蕃压境,凉州又发生河西兵马使盖庭伦叛乱,他赶忙派重臣杜鸿渐加强河西防御。

公元758年,唐肃宗迫于形势,答应吐蕃的会盟请求。然而,吐蕃并没有退兵,而是加紧进兵,唐朝边军接连吃败仗。

吐蕃攻入长安

原因

1 安史之乱后,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的精锐部队,都应征入援,称为“行营”,诸镇所省下的兵力非常薄弱,而吐蕃贵族趁此机会大举入侵唐西北边境,攻占数10州,进而攻入长安。

2

宦官程元振,在边将告急,文书频繁的情况下,隐匿军情,不向代宗如实汇报。以至于吐蕃军队到达邠州时候,方才获悉吐蕃军事行动。

过程:公元763年7月,吐蕃集20万人,攻入大震关(今甘肃清水东、陇山东坡),10月,吐蕃攻陷泾州(今甘肃泾水北),泾州刺史高晖开门迎降,并为之带路。十月初七,吐蕃前锋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距长安不过百里,长安震惊。十月十一日,吐蕃兵渡便桥(今咸阳南),十月十四日,吐蕃兵进入长安。

导致的结果:代宗逃到陕州,吐蕃进入长安,立章怀太子孙广武王承宏为皇帝、吐蕃军队剽掠府库市里,焚烧房屋,士民避乱,逃入山谷。

收复过程

吐蕃占领长安15天,见唐不是轻易可以消灭,欲掠长安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郭子仪使人“入城阴结少年数百,夜击鼓大呼于朱雀街”。郭子仪首先至商州,集兵4000人 ,军势稍振。十一月初四日,郭子仪自蓝天至浐水,鄜坊节度使(镇坊州中部,今陕西黄陵)白孝德、邠宁节度使(镇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张蕴琦也将兵屯驻长安附近。吐蕃将领怕受唐军夹击,整军退走,长安就很快被郭子仪收复了。郭子仪又召白孝德、张蕴琦两节度使率兵入驻长安,“京畿遂安”。十二月二十六日,唐代宗也从陕州回到长安了。

唐代宗时期,吐蕃攻入了长安,这是在安史之乱长安被攻破不久后,此时的长安,已经并非全盛时的长安。此时的唐朝,正如大病初愈的病人,自然不堪一击。吐蕃占领长安十多天,就自行退却了,其烧杀掳掠给当时的长安人带来了巨大灾害。但唐朝此后依然以长安为都,有持续了一百多年,可见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得的***。唐朝以之为耻,因此不愿多提,从历史观点来看,这也并非什么值得大提多提的***。

一、从唐朝和吐蕃的灭亡,说说吐蕃攻入长安的***。

公元907年,唐朝在长期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打击后,终于灭亡于朱温之手。对比中国千年历史,这不过是唐朝中央***早已对国家失去了控制,最强大地方军事力量代之而兴的故事,其实毫不新鲜。吐蕃,虽然长期以来是唐朝最强大的敌人,但却不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吐蕃王朝早已崩溃。因为国内复杂的宗教矛盾,其末代王遭遇宗教刺杀后,吐蕃上层陷入权力争夺中,最终分裂。曾经称雄高原的吐蕃王朝,早已不复存在。吐蕃与唐朝争夺那么多年,其实最后的灭亡,也和唐朝没多大关系。

曾经,在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非要当唐朝的女婿;在马嵬坡事变前,杨国忠因为与几位吐蕃使臣交谈一番,便给乱兵们以“通敌叛国”的借口,杀死杨国忠、逼死贵妃;在代宗时代,攻入长安的吐蕃军,仅仅停留十多天就撤出长安。这些***才是历史的实情。

唐朝与吐蕃虽然互为最强的对手,但吐蕃还是要仰仗唐朝“***”的声威,吐蕃并不想灭亡唐朝,而是想要从唐朝获得更大的利益,以实现其在高原、西域以及印度北部的奴隶制统治。

最后,比唐朝内部矛盾更复杂的吐蕃内部矛盾,先覆灭了看似强大的吐蕃。唐朝如同周朝一样,最终被最强大的诸侯所取代。

换而言之,吐蕃从来没有灭亡唐朝的企图,攻入长安,更多是为了掠夺财富。唐朝皇帝——唐代宗呢,最终将一个被安禄山叛军掠夺过的长安,又丢给了吐蕃去掠夺。

长安自古帝王都,你都知道有哪些描绘长安的诗词?

长安自汉以来,一般描写的诗句很多都涉及灞陵,灞桥,渭水,给人以深深的历史沧桑感,如李白的这首《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秋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反复吟咏,撩人愁绪。

还是李白的首词《忆秦娥箫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看,李的原来写词也很厉害的。据说这首词是后世词的发端之作,写尽长安的历史沧桑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关长安城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关长安城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