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胶鬲人物传记,胶鬲人物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胶鬲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胶鬲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述志令讲述了哪几位英雄的故事?
  2. 《封神演义》中妲己出世后为何由凡人变成了千年妖狐,你怎么看?
  3. 韩信曾坐拥72城,兵力超项羽跟刘邦总和,他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述志令讲述了哪几位英雄故事

1. 述志令讲述了三位英雄的故事。
2. 这三位英雄分别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以其忠诚、勇敢和智慧而闻名。
3. 这三位英雄在《述志令》中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忠诚义气和智慧决策,对于后世人们树立榜样、追求卓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封神演义》中妲己出世后为何由凡人变成了千年妖狐,你怎么看?

在古人的小说的,只有妖狐才配妖言惑众,扰乱超纲,迷惑君王,才能让本身残暴不仁的纣王做出伤天害理,天理不容的事情,才能引出武王伐纣,替天行道的故事。而始作俑者苏妲己本身是个漂亮的良家女子,以千年妖狐附身,才能有一干神仙下凡协助武王伐纣。

胶鬲人物传记,胶鬲人物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抛开历史,单纯从演义上来分析,妲己在入宫途中,狐妖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附在其身体上。可以说除了相貌,其在宫中所作所为都已不是妲己本人的意愿。

在16岁之前,妲己的命运还算是比较好的,本性善良仁慈,父母爱护有加,而且和文王长子伯邑考还定下了婚约,可以说一切还都挺幸福。然而对于她来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生的太美也是一种不幸。当时的帝辛***无度,费仲为了取悦君主将妲己推荐给了帝辛,差点逼得苏护举兵谋反,幸得文王劝谏(具体原因记不太清了,大致记得两条一是为了一城百姓免受刀兵之苦。二是苏护为人正直忠良,妲己受其父言传身教,可以在进宫后劝帝辛做一个明君),苏护不得已送女进宫。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帝辛由于之前题诗亵渎女娲娘娘,其江山早已注定了覆灭,也正是在这个途中被轩辕坟狐妖附体,彻底丧失了本性。

对于个人来说妲己的人生是悲惨的,成为了当时那个时代背景牺牲的产物。但对于社会她也算间接促成了新时代的到来。

胶鬲人物传记,胶鬲人物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过好在在新版《封神演义-武王伐纣》里给了她不错的结局:成了女娲的关门***。

准确的说不是妲己变成了千年妖狐,而是妖狐借用了妲己的美貌和魂魄,受女娲娘娘旨意,去诱惑纣王葬送商汤江山。

电视剧《封神榜》以描绘历史巨变弘扬正义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纣王的昏庸无道而导致众叛亲离,最终覆灭的下场是理所应当的。而妲己原本是朝政重臣苏护之女,清纯美丽的女子却被命运的安排消失于妖狐之手,妖狐幻化做妲己之身代其进宫,贪恋美色的纣王陷入了女娲娘娘设置的圈套中。朝朝暮暮的歌舞,不思朝政的商王,灭亡是迟早的事。后来大臣们纷纷投靠西岐,正义崛起,商汤最在历史上告终。

胶鬲人物传记,胶鬲人物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说千年妖狐为何如此精心潜入朝政迷恋昏君,缘起故事开头大臣们上奏纣王,提议为江山稳固去女娲娘娘殿里跪拜祈福。自是才高目空一切的纣王,在其殿壁上写了一首羞辱娘娘的诗。当女娲娘娘回来后见此情况,便预测这样的昏君已经不能主持朝政了,所以,指使千年狐精去完成这一使命。


韩信曾坐拥72城,兵力超项羽刘邦总和,他为何不自己皇帝

孙权故意偷他军印,好想我只能这样了,,没法子了,处境还不如阁下呢?实际是戏弄,他韩信反个试试?不定手下有多少人会反他,都在打趣和拆散韩信,实力在刘邦一边,他也不敢反。

韩信从来没有坐拥72城,我们可以从三个传记中找到答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於上***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馀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三年,(灌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降下临菑,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於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

这是韩信曹参灌婴三人关于征齐的记录,我们提取相关的地名,你会发现,除了历下、临淄、高密这几个地名外,其余的地名是不重叠的,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说明三人征齐的路线是不一致的,除了少数敌人重点防御的坚城需要共同进攻外,曹参灌婴一直是独立作战,不要以为别人离了韩信就不会打仗。

齐国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这么一个宽度纵深超过1000里的战场,不可能是韩信打电话手把手教其他将领打仗吧?还是说像三国演义一样韩信也有锦囊妙计?拜托那是***好不好。

曹参灌婴是独立作战的,他们攻下的城池凭什么听你韩信的?你韩信能号令1/3就不错了,实际上1/3也是做不到的,刘邦为了拿下齐国,派遣了不下去70位都尉级别的高级军官,这些人分别略地,都是刘邦嫡系,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指挥结构上韩信都无法将他们跟军队剥离。

而且还有田氏为敌,韩信敢反,自己的力量就削减了一大半,田氏自然反扑,刘邦只要宣布攻齐是韩信独断专行,与田氏合作,到时天时(反对君上丧失道义)、地利(田氏经营齐地数百年)、人和(亲汉将领脱离韩信),还拿什么打仗?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战无不胜、举世无双、一饭千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背水一战等等。这么多成语都是来描述韩信的,足以见得韩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刘邦平定诸国一统天下,最终却沦落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全家被杀的地步,明明手握重兵,为何不杀掉刘邦取而代之呢?

韩信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聪明人,难道他真的没有野心想要当皇帝么?咱们纵观整个历史,依靠打仗从将军成为帝王的人都有谁。最典型的当属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从一个将军变成了宋朝开国皇帝。再来看看明成祖朱棣,原本朱元璋把江山传给了建文帝,朱棣硬是带着军队从建文帝手上把皇位抢过来了!再来看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斩弟,直逼父亲李渊退位。往远了说,武王伐纣,姬发也不过是西伯侯的儿子,一介臣子而已!

这么多人都是从别人手中把皇位抢过来的,而韩信这个传说中的兵仙为何做不到呢?其实当皇帝哪有想的那么简单,孟子的著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就说明了一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大事者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韩信又占据了哪些呢?他帮助刘邦实现了统一全国,这个时候老百姓眼中只有大汉王朝的皇帝刘邦,又有谁会去谈及攻无不克的韩信呢?刘邦结束了多年的战乱,使得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正所谓是人心所向。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帝王的将军更不是一个好将军!曹操征战多年,一心想要统一天下,然而赤壁之战打败而归,他已经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恐怕实现不了统一天下的梦想,那么当上皇帝的梦能不能实现呢?于是他就去试探荀彧,最终荀彧用生命告诉他,您还是老老实实的当魏王吧!最终曹操一直也没当皇帝,他儿子曹丕继承父志,替曹操实现了皇帝梦!话说回来,韩信何尝不是跟曹操一个心情呢!他需要一个机会,然而他已经错过了太多的机会,倘若在帮助刘邦打江山的过程中,率兵反刘邦,自立为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时代,那么他完全有机会最终胜出的!但是韩信并没有那么做,反过来要再想去造反,那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

韩信没有想过当皇帝,这是当时天下诸侯的普遍心态,刘邦是个意外。

(韩信剧照)

当皇帝就意味着走秦朝的路子,施行中央集权制,但摆在人们眼前的现例是秦始皇失败了,秦朝只存世15年便分崩离析。所以普天之下的诸侯王都认为那是一条走不通、注定失败的路,几乎没有人愿意再去尝试。

因此,最具实力的项羽也没有去当皇帝,他认为皇帝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闹剧,远不如顺应潮流,当个齐桓公式的霸主更现实。其实这就是一种在周朝分封制框架之下,历时800余年演变下来的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割据、并存的固有思维——战国思维。

秦始皇想打破这种思维,但失败了。它是一种新鲜事物,在世人眼中,秦始皇不过是做了场试验。于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诸侯割剧,自得其乐的思维很快复苏,原来它从来没有消失,而是处于暂时的冬眠状态,一直活在人们的殷殷期盼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的“皇帝”成功了,于是世人才看到了当皇帝的可能性,从而摒弃掉“战国细维”,形成“皇权思维”,并延续了两千余年。到了近代,辫子军张勋拥戴清室复辟,自己搞复辟,都是没有走“皇权思维”的缘故。

公元前202年,韩信率兵讨伐齐国,大败齐王广和楚将龙且,占领齐国全境,个人实力达到了顶峰,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有多么重要呢?可以决定刘邦项羽封成败,如果韩信现在刘邦这边,那么刘邦就会取胜;如果韩信现在项羽那边,项羽就会取胜!项羽为了拉拢韩信,派盱眙人武涉到齐国劝说韩信叛汉,武涉称汉王想要吞并整个天下,现在楚汉之争,权码在韩信这里,韩信想着谁谁就会取得胜利,韩信最好的选择就是和项羽联合,共同抵抗刘邦,然后自己称王,三分天下。韩信拒绝了这个建议。韩信的谋士蒯彻也看到了这一点,以相人之术劝说韩信,称以韩信的面相而言,贵不过封侯,又很不安稳,但是如果看韩信的背面,贵不可言,认为现在韩信功劳太大了,投靠刘邦和项羽都不安全,最好是三分天下,自立门户!韩信也拒绝了蒯彻的提议。

其实这个时候的韩信是有机会自立门户的,从他索要***齐王的时候,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刚知道韩信要***齐王,刘邦大怒,认为刘邦和项羽正处于胶着状态,屡次被项羽打败,处境很艰难,这个时候,韩信不来帮助他抵抗项羽,反而索要封号,确实太过分了。但是陈平说道:“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马上转变观点,大声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立即派遣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既然有机会自立,那么韩信为什么不自立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刘邦是韩信的伯乐,韩信成功的机会是刘邦给的,韩信感激至深,不忍背叛。韩信在拒绝武涉时,自己说的很清楚:“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真的不可背叛!这也说明了刘邦笼络人的手段确实非常了不起。

二是韩信刚刚以武力平定齐国,远不能掌控齐国,以其为基地争霸天下。齐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诸侯国,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田氏在齐国苦心经营了160多年,而且当时齐王不战而降,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齐国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齐国百姓对田氏有很大的感情。从秦末田氏很快复国就可以看的出来。而韩信率兵攻齐,再一次灭亡齐国,在齐国百姓来来,那就是侵略者,只是迫于武力,敢怒不敢言,不可能死心塌地的跟着韩信造反。况且齐国王族田横还在负隅顽抗,稍有不慎,田氏就会卷土重来。所以说韩信的基础是很脆弱的。

三是韩信也不能完全掌握手下的军队。韩信投靠刘邦,是孤身一人投靠的,韩信的军队最初是刘邦给的,说白了从大将到士兵,都是刘邦的,韩信叛变,这些人大概率不会跟着韩信。这个从刘邦屡次夺走韩信的精锐可以看出来。在张耳和韩信击赵时,刘邦不断的派遣使者,将张耳和韩信的精锐调离到自己这里对抗刘邦,张耳和韩信毫无办法。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早晨直接到张耳韩信军中,夺了韩信的兵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韩信击齐的兵马是从张耳赵国征发的,说白了是张耳的人,而且曹参、灌婴等都在韩信手下,这些人都是刘邦的人,其中张耳和刘邦还是亲家,张耳的儿子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怎么都不可能背叛刘邦。

四、如果韩信反叛,力量最为弱小,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韩信虽然占据了齐国,但是相比刘邦占据关中、汉中、巴蜀、魏、赵、代等广大地区而言,力量要小的多,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即使是项羽,韩信的力量也赶不上。况且还有彭越、琼布等力量。韩信很难成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胶鬲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胶鬲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