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曾国藩李鸿章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曾国藩李鸿章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题主问:李鸿章的墓里,挖出什么宝贝?
事实上什么宝贝都没有,不过是一副他戴过的老花镜,一块珐琅小怀表,一条拐杖,一本小册子(他的亲笔自传),还有一口宝剑(并非珍品,普通佩剑而已,后被剧团拿走当了道具),另外还有七枚摆成北斗七星阵的小金钱罢了(寓意脚踏七星,早登极乐,这是传统习俗)。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墓中比没有大家所想象的宝物,看来李文忠公遵循圣训,认为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958年,李鸿章的墓被炸开,进入的人发现里面有两口棺材,一个是李鸿章的,一个是他的夫人赵小莲的。
李鸿章身穿黄马褂,尸身保存完好,能看得出五官轮廓。接着尸体被人抬出来,拴在拖拉机后,直到拖碎为止。要说这些人真够缺德的,古语有云“死了,死了,一了百了”,李鸿章不论生前功过,人已经入了土,又何苦这样对他?可当时就那样,人是没有道义可言的,至于良心,也只能哼哼两声罢了。
他的棺椁之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一值钱的也许就是那件黄马褂了,不过这件黄马褂也随着他的尸身被扯成碎布条,没有任何价值。
而李夫人的棺材中则有一条慈禧老佛爷赏赐的陀罗经被,这条被子保存完好,被人拿走后洗干净留作己用。
在李夫人的灵柩旁还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两块“金砖”(实则是铜,并非金子)。
一代名相,陪葬品如此简单,足以令人为其赞叹。可怜李文忠公,死后竟落得如此下场,凄惨,真正是凄惨。
呜呼哀哉,俱往矣,矣焉哉!
像李鸿章这种被当时和后世曲解的人物,下葬的时候应该不会有太多陪葬品,心知肚明的事情,陪葬品越多,越被唾弃和挖祖坟。事实证明,李鸿章的墓确实被盗过几次,但是盗出来啥东西了,这个只能是传闻,历史资料查不到。
小编今天聊聊李中堂的墓里到底挖出来什么?有人说挖出来三十斤金条,有人说挖出来了很多块金砖。
其实李鸿章尸体因为层层棉絮包扎,保存尚属完好,他所枕的金元宝下还有一本册子,是他亲笔所写的自传。这是不是美国人1913年发表的那本《李鸿章回忆录》就不得而知了。李鸿章的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身下垫着七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陪葬品中有一把宝剑,最后被省剧团借去充当道具。
当时挖墓的人如今回忆说:“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李鸿章墓被挖以后,上面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只有享堂的几间房子,面积大约900平方米,因为做了钢厂的仓库才得以保存下来。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李鸿章精通洋务、善于外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曾代表清廷,与各国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后,清末怪杰辜鸿铭骂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也。
李鸿章听后,当场吐血。
1901年11月7日(农历九月二十七)李鸿章这位在晚清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撒手人寰,享年78岁。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如今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之后,慈禧太后派恭亲王溥伟前往祭奠,追谥为“文忠”,赏赐白银五千两治丧;派专使护送灵柩运回家乡合肥安葬。
李鸿章出生于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群治村)。他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他被安葬于合肥东乡大兴镇夏小郢(大兴集)。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去世后也埋葬于此。
李鸿章墓中,没有发现什么宝贝,只有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只拐走、按北斗七星形状摆放的七颗金币罢了。在赵夫人棺材之中,也只看到一件御赐的陀罗经被还有一个箱子。里面有两块金灿灿的铜砖。
第一本 《李鸿章传》
梁启超对李中堂自然是敬重有加,此书最大还原了李鸿章的一生,从高山到低估,从激昂到迟暮,是最典范之作。
第二本 《李鸿章时代 1879~1895》
没有什么事情是必然的,一个大国的陨落也绝不是一两个人造成的。知名战略作家“王鼎杰”,以全新的角度,以大宏图来诠释当时李鸿章所处的满清末期,以及日后失败的种种伏笔,堪称佳作。
李鸿章是中国清末政治家和外交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关于李鸿章的书籍:
1. 《李鸿章传》- 作者:于敦德
这本传记是对李鸿章生平和事业的全面介绍,涵盖了他的早年经历、政治生涯、外交活动和与西方列强的交涉等方面。
2. 《晚晴簪记》- 作者:李鸿章
这是李鸿章的自传体小说,记述了他的一生经历和对历史事件的见解。
3.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作者:吕振羽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的政治理念、改革主张和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探讨了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影响。
李鸿章是谁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为慈禧背了一辈子“黑锅”的晚清重臣,“位高权重,有资格叫板慈禧的人”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慈禧。晚清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多出自李之手。李鸿章代人受过,其实决策权还不是慈禧说了算!然而,如此完人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呢?欲知详情接着往下看↓↓
▲中间李鸿章
题中这个***说的是张佩纶。张佩纶是晚清名臣,早年在京城和李鸿藻(和李鸿章没有任何关系)、张之洞等人为“清流派”的主将,专门弹劾像李鸿章这样“洋务派”的人。按现在的说法张佩纶就像“愤青”,看不惯李鸿章这样所谓的“卖国贼。”慈禧老谋深算,迫于形势不得不表示“变革”,一方面又重用张佩纶这样的“愤青”。
1884年,法国通过侵略越南进而侵略中国,这就是“中法战争”的开始。当时“愤青”张佩纶是都察院左督御史,在这关键时刻怎能没有张的表现呢?他是主战派,标榜自己最爱国。慈禧被他一张特别能吹的嘴忽悠住了,于是派他做中法之战的钦差大臣。
张佩纶来到了中法战争的主战场福建前线。他吹牛可以,弹劾李鸿章等洋务派可以,但打仗不是光靠嘴就行的,没有实战经验照本宣科怎么能行?比如他仿照三国赤壁之战的曹操的做法,把十几艘主力舰集中在一起壮大声势;用没有安装火炮的民用商船載着水兵向敌舰靠拢,让水兵冲到敌船上与洋鬼子近身肉搏……这种办法能战胜洋人才活见鬼了。
▲张佩纶
战争一结束,名为“爱国实,为误国”的张佩纶,就被革职充军到东北劳改去了。
张佩纶被劳动改造4年,1888年5月被释放。在这漫长的4年中,张面壁思过,想到了许多,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中法战争有自己的失误,但经过和洋人交手,明显感到先进武器的优越性,大清的武器太落后了。这时深深理解了李鸿章“洋务派”的良苦用心,看来自己太幼稚了。有道是“少年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出狱后,张佩纶投靠了李鸿章,做了李的幕僚,因原配已死,李鸿章把小女儿李菊藕嫁给他为妻。他的孙女就是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
李鸿章不仅是把女儿嫁给了一个***,而且这个***还结了三次婚,虽然很多人并不认识李鸿章的女儿和女婿。但是对于他的重外孙女,那可能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旧社会下的婚姻,女人没有谈判的权利)
对于李鸿章这个人,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有的人喜欢他,毕竟也曾官拜宰相。有人痛恨他,因为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那些骂他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李鸿章只不过是个大臣,签不签字并不是他自己完全能决定的。
我们言归正传,这次来看谈一谈李鸿章的女儿与女婿。李鸿章有四个孩子,但是只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做李菊藕。作为李鸿章唯一的女儿,平时都是当作心肝宝贝。再加上李鸿章也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并没有禁止女儿读书等。
因此李菊耦从小就是知书达理,甚至有时候在官场上还能有一些见解。等到她快要出嫁的时候,说媒的人接踵而至,甚至要把李鸿章家的门槛给踩破。虽然李鸿章家中思想已经很开放了,但是女儿还要听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李鸿章刚看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总没有合心意的人。直到偶然之间碰到了一个老熟人,他就是张佩纶(字幼樵)。当时的张幼樵已经是40多岁,但是李鸿章的女儿才刚刚20多岁。但是不要小看他,其实古人对于婚娶更多的是看重思想才华,外貌则是稍微次要的。
袁世凯曾经评价:“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可见张幼樵不是个简单的人,至于他罪犯的身份,则要另说。
当时晚清的很多大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们更多的是想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但是张幼樵和他们不一样,一直不愿意与西方列强妥协。想当初法国入侵越南的时候,他就极力推荐大家出兵协助越南。因为他分析道“如果越南沦陷,那么大清朝也会积极可危”。
但是对于他这种言论,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后来法国入侵大清朝,有人说既然你支持打仗,那干脆你就过去和法国作战吧。可惜清朝这些只是在做无谓的挣扎,他们的武器太过落后,最后这场战争也以失败告终。
而张幼樵则是因为战败被关了起来,既然是进过一次监狱的人,出来之后在朝堂上也没有什么作为了,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李鸿章很是欣赏。就算是他坐过牢,而且还娶过三房老婆,但是仍然拗不住他想把女儿嫁给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曾国藩李鸿章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曾国藩李鸿章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