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同意宏观上是真实的,微观上有暇疵。自西周始,各朝都有专门史官,负责记录叙事。汉司马迁根据传说和史料编了史记,后朝再续前朝历史。单从史料和文物来看,中华历史延续总体真实性已得以佐证,其间亦有统治者美化自己和皇权的部分,估也发生了正直的史官拒绝皇帝修改史实的故事。
首先,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已经是一个基本定调了。可以这么说,离现在越远,史料越少,除了考古发现,大概也只能相信了,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写这部书的时候,大汉开国都已经历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所以写的内容顶多比现在写的可信度更高,但客观公正真难讲,因为皇权统治嘛。
古代历史上,喜欢修改史书的,恰恰不是那些昏君,反而是所谓明君经常干的事,比如唐太宗,有事没事就找史官,看看是如果描写自己的,后来唐太宗怒而推倒魏征的墓碑,就是发现魏征将自己写给太宗皇帝的劝谏拿给史官褚遂良看,这还了得,跟皇帝争后世之名,不行!
宋代差不多也是这样,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飞,明显就是被神化的对象嘛,尤其是岳飞刚刚被杀的时候,满朝文武也没有为他多数话,直到宋孝宗因为要北伐,才为岳飞***,后来就一路升迁成为岳王爷,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符号,而且之前岳飞的事迹,官修史书早被秦桧父子删除涂改了,所以你说真实的岳飞到底是什么样,谁知道呢?
再比如,尧舜禅让的高风亮节传扬了几千年,但根据《竹书纪年》,那都是血淋淋的***,古代史因为太遥远,资料缺乏,也就不得不信史书,但近代史估计就更难搞懂了,不是因为资料少,恰恰是太多了,同样一件事,不同处境的人,写出来的就是不同的事请,所以,读历史,更应该用了解之同情的方式去看待
比国外强。人类最擅长的就是遗忘,还有就是“自大(自以为是)”。
新文化运动,我们否定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认为中华文明只是从“商”开始。有人甚至认为是历史太长,给后代背上了包袱。从此以后 我们开始穿上西装,打起领带,学习“古希腊古罗马”,认为“科学”、“民主”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救我们出水火。
上下五千年,唐虞时代,再不见传于史书(教科书)。
新考古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世界文明的发端,是可信的,是伟大的。
宏观的话还可以,就是说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大概还能看看,但是这个也要和出土文物能对上,这样才算是多方位考证,至于微观的就不好说了。
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借古喻今嘛,所以不免史官就掺了私货了。
比如说史记,里面很多都是当事人两个人的对话,还是私密对话,又没有聊天记录,您司马迁怎么知道的呢?
我们现在所看的文言文,分为先秦两汉时代的正统文言文,以及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作品而写成的古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其实就是一种较为典雅的口语。在远古时代,书面语和口语十分接近,意义大体相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言文分离,日常用语与书写文字越走越远,到最后不经过严格的语文训练,几乎读不懂书面文字。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约有几个方面,一是文字难写,看过上古文字就能知道,写一个字多不容易;二是书写载体难得,甲骨、金器、竹简,没一样是好弄的,久之形成了行文简练的习惯,后来虽然发明纸张,也没能改掉。中国人注重历史,试想几千年的历史如果都用普通白话文写成,竹子和甲骨估计会绝种。即便如此,欧阳修在编史时,还嫌手下人写文章太过啰嗦,感叹如此修史,不知要写多少卷;三是中国人有崇古之风,总认为前人的智慧不可估量,后辈们只要认真学习,便可以畅行无碍,而“微言大义”便在这简略的文字中。古圣前贤如此行文用事,后人自然亦步亦趋,不敢别出心裁。
基于以上的原因,再加上历代朝廷的支持,是以文言文历久不变,直到民国初年才渐渐退出舞台,但是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周振甫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点线的懂”、“平面的懂”和“立体的懂”。“点线的懂”只记住文中的一些生字和句子,“平面的懂”则进一步,理解了整篇文章的生字和句子。但是字词的变化很大,在不同的文章里,意义也就不同,所以还需要更一步,达到“立体的懂”,能够豁然贯通。
他曾举一例,如读《论语》时,不明白“仁”的意义,而“仁”字在书中出现一百零四次,一次不懂,两次不懂,但是看了十几次后,便渐渐地懂了,当看百次之后,懂得就更多了。明白了文中“仁”字的不同变化,就达到了“立体的懂”。古人达到“立体的懂”是靠熟读背诵实现的,清代桐城派学者将此方法称为“因声求气”。
先看几段古人读书作文心得,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朱熹说:“韩昌黎、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