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孙策作文,孙策人物小传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孙策作文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孙策作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志里吴国有传记的武将有多少?
  2.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因小说被黑化了的人物?
  3. 世居东海,位列三公,王朗究竟是怎样一位人?
  4. 《三国演义》东吴十二虎臣里,为何没有史太兹?他是东吴猛将,曾经与孙策单打平手?

三国志里吴国有传记的武将有多少?

三国志里吴国有传记的武将有:

1孙策2太史慈3甘宁(甘宁综合能力强过太史慈许多,不过单条未必能赢过他)4周泰5凌统6董袭7吕蒙8黄盖9朱桓10潘璋11将钦12韩当13贺齐14徐盛15丁奉16陈武17马忠18孙桓19孙栩20程普(我心目中程普偏重文,属于半个谋士)21朱然22全琮23吕岱24朱治25周瑜26鲁肃27陆逊28丁封29陆抗。

人物传记孙策作文,孙策人物小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史上有哪些小说被黑化了的人物?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哦。

说到被***黑化的人物,就不得不说说大郎和金莲的故事了。

先来看看历史上的武大郎长啥样。

人物传记孙策作文,孙策人物小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给大家看看他的墓志铭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这段墓志铭:“武植,绰号大郎,他媳妇潘氏是大家闺秀。武大郎中年的时候中了进士,当了县令,百姓很爱戴他,还给他送了万民伞,可是有那个不要脸的人,故意诋毁他们夫妻俩,导致夫妻俩死了也不瞑目。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我武大郎不是tm卖炊饼的,我媳妇金莲也没红杏出墙,我更不是被我媳妇毒死的。

既然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都是正经人,为啥到了施耐庵的《水浒传》里,大郎就成了侏儒,金莲就成了***呢?这还得从武大郎交友不慎说起。

人物传记孙策作文,孙策人物小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来武大郎小的时候家里不太富裕,上学的时候,一个姓王的同学就经常照顾他。后来武大郎考上进士了,这个姓王的同学是家道中落,于是王同学就投靠了武大郎,寻思着武大郎能给他谋个一官半职的。结果到了武大郎家,虽然是好吃好喝招待着,可武大郎却从不提安排工作的事儿。这可把隔壁老王给气坏了:”合着我这么多年都喂了白眼狼呀“

于是老王就离开了,结果走到半路,上老王干了个特别不讲究的事儿,他往墙上贴大字报抹黑武大郎,反正就是怎么丢人怎么来。相传当时有个恶霸叫西门庆,这西门大官人因为鱼肉乡里,被武大郎收拾过。西门大官人一看老王掀出了大郎的黑历史,他也来劲了,又给添油加醋的说了不少坏话,甚至还把金莲弄成了自己的***。

看到的历史,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

历史是史官写的,史官是皇帝的打工仔,吃的是皇帝给的,穿的是皇帝给的,工资是皇帝发的,他敢说皇帝坏话吗?皇帝让他朝东,他不敢朝西;皇帝让他偷狗,他不敢摸鸡。

汉朝倒是出了个另类的,名叫司马迁汉武帝刘彻让他这样改那样改,司马迁非不改。

结果,他们之间产生了这样的对话:

“给我一个机会。”

“怎么给你机会。”

“以前我老是写***历史,现在我想写回真的。”

“好吧,去跟我手里的刀说。”

“那就是让我去死。”

“对不起,我是皇帝。”

1、苏定方;

他可以说是被***黑得最惨的人物之一。在《说唐》、《隋唐演义》中,苏定方都被刻画成一个十足的大反派。他先后在窦建德、刘黑闼麾下为将,与瓦岗英雄为敌,后来更是用计害死罗成。

但事实上,苏定方是唐初名将,为大唐东征西讨。在征讨突厥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作为前锋,亲率领两百名骑兵一马当先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唐灭东突厥立下大功。此后,苏定方伐高句丽,前后攻灭三国,皆是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帝国立下不世之功。

2、潘美;

他就是《杨家将》里头的那个奸臣潘仁美。在***里头,潘仁美为人阴险,心胸狭隘,在北伐辽国时公报私仇,害死杨业,是个切头切尾的大反派。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其实是宋初名将,为人正直,为大宋东征西讨,先后征灭南汉,讨伐南唐、北汉,立下赫赫战功。

3、纣王

纣王在《封神演义》中,是个暴君、昏君,与妲己狼狈为奸,修建酒池肉林。他们杀比干,杀忠臣,用各种酷刑荼毒天下......

周瑜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他黑化的太严重了

其实周瑜一点都不小气反而特别大气

周瑜家世好,但是他愿意跟着当时什么没有的孙策,就算孙策死了也还是忠心耿耿

而且周瑜长的好看,曲有误周郎顾了解一下

世居东海,位列三公,王朗究竟是怎样一位人?

王朗,字景兴,东海国郯县人,师从太尉弘农杨赐。有三公做靠山,王朗的背景可谓深厚,因精通儒学而拜郎中,后外放为菑丘长。中平二年(185年),杨赐病故,王朗于是弃官回乡,为杨赐守孝,德行高尚,举孝廉,被三公征辟,但没有应命。

直到初平二年(191年),陶谦到徐州任刺史,征辟王朗为治中从事(不知道是不是被迫的),主掌刺史府文书,权力很重,可见陶谦对王朗的重视。初平三年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把控长安,王朗劝说陶谦遣使纳贡。此时大汉天子威望全无,州郡赋税不达,陶谦如此给面子的行为让李傕等人很高兴,于是陶谦升徐州牧,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弗入江东,以会稽为重地,首攻王朗。会稽功曹虞翻认为不可抵挡,但王朗觉得自己是汉臣,应该保城自守,坚持与战,失败后从海上逃奔东冶,欲亡交州。未成行,孙策遣贺齐破东冶,王朗于是被俘。但因为王朗名望够高,在会稽时官声很好,又有儒雅之风,没有杀他,而是安置于曲阿。

建安三年,曹操以司空征王朗入朝。但因为青徐兖等地连连大战,道路不通,直到几年后才浮海而至,拜谏议大夫,参谋军事,后任军事祭酒。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领魏郡太守,后累迁少府、奉常、大理诸卿。施政较宽,对***都是从轻发落,在刑事上与钟繇并称。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改延康元年),曹丕即王位,王朗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同年登基为帝,王朗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封平乐乡侯;曹睿即位,晋封兰陵侯,增食邑五百户,共计一千二百户,后转任司徒,成为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王司徒”;两年后(228年),王朗病死。

现代人知道王朗其人,大约是《三国演义》中“武乡侯骂死王朗”,是用来衬托诸葛亮才华的反面人物。但事实上,王朗入朝以来,虽有军事祭酒的职位,但却没有随军出征的记载,可见只是***家的演绎。

王朗其人,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其思想称为“王学”,一度压倒“郑学(郑玄)”。在为官上能连续升职,做到三公之位,可见还是有建树的,侍奉曹氏祖孙三代,提出过不少建议。

在《三国志》中,王朗与华歆、钟繇并列,而且传记还在程昱、郭嘉等知名人物之前,可见其在魏国的地位之高。这三人,都是从汉末走过来,亲眼目睹了乱世经过,虽然从汉臣转为魏臣,但那是时世使然,在他们自己心里或者在很多人心里,这三位都是大汉臣子,忠臣名相典范。只可惜,除却钟繇,在文学作品中,王朗与华歆都成了出卖汉献帝的小丑,只能说是一种无奈了。

《三国演义》东吴十二虎臣里,为何没有史太兹?他是东吴猛将,曾经与孙策单打平手?

首先要更正题主问题里一个小错误,东吴十二虎臣并非出自《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而陈寿不将太史慈和程普等人并列,是从他的历史地位角度考虑的。

在《三国志·吴书十》里,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等十二人并列成传,而在结语里又写到这十二人都是“江表之虎臣”,所以后人也将他们叫做十二虎臣。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这一说法。

太史慈确实是一员猛将,根据《三国志》记载,黄巾军管亥围攻北海时,太史慈为了报答孔融厚待自己母亲之恩,单骑突围去平原向刘备求援,搬来救兵解了北海之围。

而在刘繇和孙策交战时,太史慈曾经奉命率一个骑兵出去侦察,结果和孙策、韩当、宋谦、黄盖等十三人突然遭遇。太史慈虽然人少,却毫不畏惧,主动上前攻击,和孙策杀了一个不分胜负。最后孙策夺了太史慈的手戟,而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兜鍪,两人打成平手,最后因为双方大队人马赶来,才各自罢手收兵,这也是《三国演义》里孙策和太史慈神亭岭之战的历史原型

由此可见如果从勇猛角度来说,太史慈并不亚于东吴十二虎臣。但是在《三国志》里太史慈在刘繇战败以后,和他一起逃到芜湖,太史慈自称丹杨太守,后来才归降了孙策。所以作者陈寿将他视为一方诸侯,和刘繇、士燮这些曾经割据一方的人一起放在《三国志·吴书四》里并列成传,而不是和程普等人放在一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孙策作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孙策作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