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诸葛亮看魏国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诸葛亮看魏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肯定被改写了!因为司马懿死了就没有后来的西晋,也就没有了“八王之乱”,也许就没有了五胡乱华!可能也就没有了你我,也没有了这条问答。
不过可能会有另外的权臣取而代之,然后引发其他一些历史***。也许会有另外一个你,发了同样的问答,也有另外一个我,写了同样的内容,但历史的轨迹终究已经发生变化了。
对于蜀国来说,依旧逃不掉被灭的命运,蜀国的人才储备和曹魏有巨大的差距,比东吴也是大不如。
当然这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三中的一段,历史上并无此事,我们也只能根据当时的形势做个大概的推断!
历史上没有这一段,就说三国演义。
***如上方谷把司马懿父子烧死了,魏军前线必然大乱,蜀军能连续拿下几城。但也就仅此而已,魏国人才济济,整体国力还是比蜀国要强很多的。而且这时的诸葛亮已经油尽灯枯了,蜀国还是后继乏力。
[思考]按***,如果诸葛亮成功烧死司马懿,军中可能会群龙无首,虽然魏国人才济济,但是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通讯设备,魏明帝接到败报然后商议委派新统帅及统帅上任都需要时间,这段时间诸葛亮北伐会比较顺利,可以借机还于旧都,灭魏国还是不太可能,毕竟实力相差悬殊。除非诸葛亮得到凉州后短时间训练出强大的骑兵部队,魏国不是项羽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坐视诸葛亮步步蚕食魏国领土。另外诸葛亮等于帮助魏国曹家除去了一心腹大患,也就没有后面的三国归晋了。
这个问题咱们得逐条分析。首先要明确的是火烧上方谷是否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
1.火烧上方谷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情节,正史中并无相关记载。相反的,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一直避战不出。甚至是面对诸葛亮送女装的挑衅,都不肯应战。所以两军并没有正面交锋的机会。
2.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之所以将火烧上方谷的结局写为一场大雨使得司马懿脱逃,是因为在正史中司马懿最终虽未称帝,但已实际掌握曹魏大权。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在***中不能随便写死,不然后面的情节无法进行。
3.火烧上方谷这一情节在文学中是相当出色的。它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给读者带来一种诸葛亮鞠躬尽瘁但最终无力回天的叹惋。同时它也表现出了司马懿的巨谋不足诸葛亮,且在诸葛亮手中十分狼狈的样子。体现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以刘氏集团为正统,拥刘反曹的思想。
4.就算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上方谷没有下雨,罗贯中也会"帮助"司马懿也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脱逃"。因为后面的情节还需要他。
所以,总结来说,在《三国演义》中,无论上方股有没有那场大雨,最终司马懿都会逃脱,最终的情节也不会改写。而在历史上,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并没有发生过,所以不存在改写的***设。
从三国时期蜀魏吴三个国家整体实力来讲蜀国最弱,全国总人口才九十多万,能动员的兵力来讲最多时也不过十万,而魏国的总人口是四百四十多万,能动员的总兵力超过五十万。在冷兵器时代兵力的多少基本决定战争的输赢。
后勤补给蜀国和魏国也有很大差距。就算上方谷火烧了司马懿,当时诸葛亮也会收兵,因为他的后勤补给跟本支撑不了他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诸葛亮的伐魏其实说到底就个骚扰战,不论输赢,打到一定程度兵力和补给供应不上了就立马收兵。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骚扰魏国阻碍魏国的发展速度,因为他知道一旦给魏国喘息的机会,蜀魏两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到那时蜀国就离灭国不远了。而且通过不断的伐魏也能证明蜀国的正统位置,从而起到招揽天下人才的作用。
诸葛亮的伐魏其实就是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只是为蜀国续命而已。所以说不论上方谷烧没烧死司马懿对历史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诸葛亮死后吴国的孙权反应感到非常的惊慌,因为蜀国和吴国是联盟诸葛亮一死削弱了蜀国对自己也非常不利,魏国的曹睿反应非常的兴奋,因为诸葛亮一死自己的江山就高枕无忧了。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魏国的皇帝是魏明帝曹叡,他是曹丕的长子,曹操的孙子。史家评论曹叡做皇帝很厉害,能做出宏大的战略部署,让曹真、司马懿等老臣心悦诚服,并抵挡住吴蜀两国轮番的进攻,但他不重视巩固王朝的基础,以至于***有朝一日被人篡夺,而无人捍卫,是个可悲的人物。
在诸葛亮死后,宦官黄皓等人开始抬头,蜀汉内部逐渐出现衰败的气象,蜀汉灭亡进入倒计时。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灭了辽东公孙氏的***,从此之后北方再无大的战争以及威胁,曹魏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吴国和蜀国了。
在蒋琬、董允、费祎等人死后,蜀汉再无可以制约黄皓的人,蜀汉的颓势渐显,最终因为刘禅宠信黄皓等人的原因败坏了蜀汉的朝政,并在曹魏进攻蜀汉前未做好防备,导致蜀汉被曹魏一战所灭。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的五丈原去世,享年54岁。诸葛亮去世,标志着蜀国开创时代的结束和守成时代的来临。魏国的皇帝魏明帝主要做了三件贻害魏国的事情。
其一、大兴土木。诏令大修洛阳宫、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开了三国以来不好的奢靡之风,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魏国的统治基础。
其二、废杀皇后。魏明帝称帝后,舍弃虞氏,立毛氏为后,转而厌恶毛皇后而杀之,对于后续魏国政治格局有很深远的影响。
其三、仓促托孤。魏明帝去世前让曹爽和司马懿组成辅政团队,最终司马懿灭了曹爽,独揽魏国朝政,等于魏明帝失败的托孤,直接毁了曹魏几十年的基业。
1.大兴土木。耗费巨大,贻误农时,魏明帝的举动等于一改曹操倡导的节俭之风。虽然史书上对魏明帝大兴土木到底造成多大影响并没有深入描绘,但可以想象其影响很坏,甚至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魏国的统治基础。
2.仓促托孤。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十二月,魏明帝病重,到次年正月去世,享年36岁。按理说他有一个月的时间来考虑托孤事宜,但很明显他是仓促托孤。最终的结局是司马懿灭了曹爽,独揽魏国朝政,等于魏明帝失败的托孤,直接毁了曹魏几十年的基业。
3.废杀皇后。皇后因小事被处死,这开中国历史的一个头。因为之前有被废的皇后,有失宠的皇后,却基本上没有被杀的皇后。魏明帝***曾经恩爱的毛皇后,其薄情寡义可见一斑,也足以说明魏明帝统治后期随意性很大。
刘备托孤诸葛亮,一部分为试探,一部分真心托付
刘备临死之前,为蜀汉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清除篡党夺权的曹丕,恢复汉室。但是刘备也明白,清除篡党夺权的曹丕的话,自己的那个儿子,绝对没有那个本事。于是刘备就安排诸葛亮了,这里面一部分试探,一部分真心托付。
《三国志》记载:“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这个时候试探诸葛亮,我走了以后,你会不会夺权?这也算给诸葛亮带上一个“紧箍咒”,诸葛亮也没有让刘备失望,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让刘备放心了,紧接着刘备又安排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的意思是,你当了新领导人,但是社会阅历各个方面,都不如诸葛亮,无论干什么,都要听从诸葛亮的。这就是刘备最后为刘禅规划的人生路线,按照这个走就行了。
刘备托孤李严,主要是为了掣肘诸葛亮,让刘禅的“皇位”做得更稳当
诸葛亮被刘备托孤这个让人理解,然而李严被刘备托孤,很多人不理解。而且李严在托孤的过程中,还被封为中都护,主要是留镇永安。咱们看看刘备最后的布局,魏延镇守汉中防备曹魏。诸葛亮在成都总领全局,李严在永安防备东吴。
刘备之所以托孤提拔李严,很大程度上是让李严掣肘诸葛亮,同时为了让蜀汉内部的势力,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刘备让李严联合东州军共同压制益州本土派,互相牵制,互相约束,才能更好的保证刘禅的“皇位”。
刘备临终安排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从这几句话来看,中心思想就是让赵云照顾好刘禅。这也是刘备为刘禅继位,做的第三手准备。
纵观刘备整个托孤过程,无论诸葛亮、李严、赵云;刘备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他的儿子刘禅,刘备先试探诸葛亮,诸葛亮表态以后,刘备觉得还不够。又让李严与诸葛亮掣肘,有了李严还不够。又安排赵云,真是煞费苦心。
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叙写来看,司马懿确实没有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如果识破了,他定会带兵攻打西城。
“空城计”的情节是作者虚构的。如果诸葛亮的“空城计”被司马懿真的识破了,变“弃城”为“攻城”的话,那么作者这个虚构的情节就是失败的。果真如此的话,“空城计”这个情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是说,别人可以看出其中的漏洞、破绽,司马懿却不能看出,因为他一旦看出就真的没有“戏”可演了。诸葛亮就是因为太了解司马懿了,所以才敢冒险设此“空城计”;如果换了别的指挥员,他也许会想出别的办法的。
书中写道:当诸葛亮听到“失街亭”的消息后 ,“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由此可见,街亭在诸葛亮的心目是如何重要。
在自己“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下二千五百军在城中”的极端危险的情形之下,面对“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来攻城的极端不利局面,他大胆地使用了“空城计”。在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完成之后,他自己像没事的人一样,“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面对如此情形,司马懿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诸葛亮是在布好了阵势,让我的人往口袋中钻。我绝对不上你的当,不会让你的如意算盘得逞。因此,司马懿“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不明其中的原因,问道:“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司马懿面对次子的疑问,是这样答复的:“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打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从司马懿对次子司马昭的答话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对诸葛亮“空城计”,他是根本没有看出来的。如果他真的看出来了,就一定不会下达退兵的命令,而是向城中大举进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这个空城计虽然很出名,甚至早在两晋时期就见诸于各种典集之中,但却是一个***新闻。这不是罗惯中老爷子***吹捧诸葛亮,而是早在两晋时期的诸葛亮铁粉编的故事。确切时间己不可考,但是至晚在西晋司马炎当政时期,已经开始有版本问世,开始流传。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多受当时世人的追奉崇拜。现在有很多抹黑抵毁诸葛亮的人,说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吹起来的,三国时期比他才能高的一抓大把,拉出个谋士就比他厉害。诸葛亮早在那个时代,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了,当世的帝王、士大夫和百姓以为作为臣子,无人可出诸葛亮其右的。诸葛亮作为主帅,与曹魏十余年刀兵连绵,五次北伐。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又死战不降,其后又是钟会、姜维之乱,司马昭平钟会、姜维之乱,之后蜀地又断断续续十余年才平定。但蜀中无论多乱,谁坐了草头王,但唯一不去碰触的始终如一,那就是与武候有关的东西和他的家人后代,后主刘蝉甚至都有个儿子死于战乱,的诸葛一门却被各派势力保护的很好,上演了一幕中国历史上很奇特的一幕。足见诸葛亮在当世的影响力,而这影响力不止是蜀汉一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诸葛亮看魏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诸葛亮看魏国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