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帝师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帝师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末代皇帝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史称宣统帝。
载沣,清朝摄政王,宣统帝之父。光绪三十年任军机大臣,同年,溥仪入承大统,被封为摄政王。他是清末中国实际的统制者,所以溥仪想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他首肯,否则,行不通。在加上清末朝权式微,外患加内乱,民不聊生,皇帝更不不可能不理朝政,到外国去留学。所以载沣出手阻止了溥仪这一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是沫白,我来回答。
溥仪三岁登基,年号宣统(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在位四年。七岁就退位了。他想去留学已经是他退位以后了的事。那时的他已经不是大清的皇帝了,完全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但要是去留学的话,为什么生父载沣还是不同意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在外国人眼中,他仍代表着中国。
那时的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他终究是中国的皇帝,那怕已经退位了,在外国人的眼中,也曾代表着中国。他去外国留学,很容易的就会被有心人利用,做出危害国家的事。
二、满清贵族自身的无知
在满族贵族眼中。皇帝是天选之子,具有崇高无上的权力,清朝也是泱泱大国。他们认为,我大清朝的皇帝又岂会向西方南蛮学习?
三、为了他的安全着想
载沣作为溥仪的生父,肯定是不会害溥仪的。历史上的末代皇帝很少有善终的,溥仪同样作为末代皇帝,想要杀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他在国内有人保护,自然平安无事。可是一旦他出国,危险系数会变得很高,一不小心就会被激进分子***。
1923年,清朝已经灭亡12个年头了。保留清室帝号的溥仪,突然生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来,于是他决定出国留学,但遗憾的是,最终他未能如愿。这是怎么回事呢?
(溥仪旧照)
说起来,溥仪自3岁登基做皇帝后,便一直深居宫中。
清王朝未亡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摄政王,一切军政大事都由他代为主理。
溥仪是个奶孩子,虽然隆裕太后是他的监护人,但是长年陪伴他的不过是一帮太监宫女。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眼看共和是大势所趋,隆裕太后不得不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为维系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画上了句号。
时年6岁的溥仪,成了亡国之君。
虽然翁同龢的才情、人品令人敬仰,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却是有着致命的缺陷也是不争的事实。上下五千年,我们的政治跑道上始终存在着一个怪圈,就是能干实事的人,很多时候,不是死在了不干实事上,而是死在对干实事的人的指手画脚、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手里。这个情况自南宋以降愈发严重,翁同龢以南派清流领袖自居,两朝帝师,身居中枢,却书生意气,空谈误国,纵观其一生,这个污点是永远洗不掉的。
腐儒误国,历朝历代都有,我们现在关注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这些空谈误国的清流是否销声匿迹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鱼龙混杂的局面,在网络世界,可以称得上是怵目惊心!那些偷换概念,似是而非的东西,比比皆是,主要是我们很多人都相信了!这种情况,带来的恶果显而易见。从这个角度来看,肃清大忠似奸的清流爱国贼翁同龢的遗毒,仍然任重道远!
帝党与后党的分裂,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自己人要灭掉北洋海军,曾国藩李鸿章是铁杆后党(没有慈禧太后哪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光绪一亲政,翁作为帝党核心领袖,操控灭掉后党的北洋海军。这一点和三杨灭掉朱棣缔造的永乐海军,如出一辙
翁同龢是个典型的官二代,这让翁同龢少年受了良好的教育,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不过是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翁同龢后面的考试就非常的顺利,并且在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翁同龢在国学知识上面是很有一套的,这样也让他成了两任帝师,他既是同治皇帝的老师,也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可见朝廷对于他的文化水平是相当认可的。
翁同龢在担任帝师期间,借助这个便利的机会,曾多次向慈禧、慈安太后如实陈述政见,大胆批评当朝弊政,并相应提出改正意见,其中许多意见后来被***纳。
翁同龢同样也有问题,那就是公私不分。这要从他和李鸿章的关系说起,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从此以后翁同龢算是跟李鸿章耗上了。当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五年没有拨过一次饷银,这导致了在甲午中日海战期间,北洋水师没有购买一艘军舰,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而现役的军舰,空有军舰么没有***,这也让北洋水师的军力受损,而这些仅仅是因为他和李鸿章有私怨,而间接导致了清朝在甲午海战中战败,从而割地赔款,日本从此强大。不仅仅如此,在中日是否开战的问题上,也出现了特别奇怪的现象,中国自古以来,武将主站,而文官主和,但是在这个中日开战问题上,出现了相反的态度,身为文官的翁同龢主战,而身为当时武官的职位的李鸿章则主和,原因就是中国的军舰虽然吨位大,但是速度慢,没有日本的军舰先进,应该从长计议,日本当时已经进入经济危机,急需战争转移国内矛盾,而翁同龢一力主战,战争的结局就是战败割地赔款,虽然说主战有助于增长国人士气,但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在这件事情上,翁同龢绝对是打着爱国口号而做出了不利于国家的事情,说是爱国贼一点也不为过。只能说翁同龢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其只能在当时的统治思维里做事情,但是在对待外敌方面思想是错误的,他并没有放下恩怨,一致对外,这也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帝师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帝师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