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玄武门之变后历史***概括,玄武门之变后历史***概括5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玄武门之变后历史事件概括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玄武门之变后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李世民玄武门已胜利,为啥还要杀兄弟?

李世民玄武门已胜利,为啥还要杀兄弟?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中的胜利实际上带有几分侥幸,第一是***实施的非常顺利,太子和齐王顺利进入了玄武门,来到了临湖殿伏击圈。第二是面对突***况处理得也很及时完善,冯立率领两千人马攻打玄武门,敬君弘以一人之力顽强挡住了进攻,为消灭太子齐王两人赢得了时间。第三,李渊顺利交权。第四,***的建成余党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这几个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发生纰漏,李世民的登基都不会如此顺利。至于为什么要杀死兄弟,理由如下:

第一,借口问题。玄武门事发后,李世民派遣尉迟敬德前去见李渊,当时的情况据史书记载“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在打着太子齐王作乱的借口下,就必须处死太子和齐王,不能让他们再见到任何人,说任何话。因为一旦他们开口,这个谎话就圆不上了。到时,李世民恐怕就会灭更多人的口来填补这个谎言。所以,在这个旗号下,两人必须死。

玄武门之变后历史事件概括,玄武门之变后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阻挡东宫士兵。当时,东宫和齐府的两千人马已经得到了动静,将军冯立正率兵前往玄武门与守将敬君弘苦战。当时敌众我寡,敬君弘自己也死于军中。但在危机时刻,李世民杀死太子与齐王,割下首级挂出宣武门。救援部队看到主公已死,攻城已经没有实际意义,才开始作鸟兽散,逃出京城,解了李世民的危机。所以,李世民杀死兄弟二人也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

第三,斩草要除根。打蛇不死反被蛇咬的例子比比皆是。隋朝杨广通过阴谋诡计陷害兄长坐上了太子的位置。但是,最后还是让隋文帝发现了杨广的野心,想在最后关头让废太子杨勇复位,是杨广得到消息辣手弑父才平定下来,顺利登基成为隋炀帝。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死杨勇,永绝后患。皇位之争想来都是必须以肉体消灭为最终结局。李世民不仅杀了兄弟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还诛杀了他们所有的儿子。就是为了防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出现,只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此言不谬。

历史上,皇权争夺,过程是残酷的,结果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获胜者对其认为可能威胁的子女,都实行屠戮。1.皇权争夺过程中,不但是两个对象的争夺,而且是两对象代表的集团的争夺。2.除特殊情况外,争夺胜利方,往往对失败者进行“斩草除根”式屠戮,目的是避免其再起反扑。3从生物学方面看,动物争势斗争都是剧烈的,对存在可能威胁者都实行“赶尽杀绝”。4.历史上的许多***,都告戒争夺者,皇权乃至国家间的争夺,仁慈者终会导致彻底消亡。春期战国历史,吴越争霸,晋国皇储争权,仁慈者或者没有“斩草除根”的,终会导致原先胜利者,将“死无葬身之地”。李世民及其背后的集团,自然知道这种情况。5.争夺***过程中,根本没有什么情义的存在可能,只有利益的获取。至于那些什么情义之类,只是获胜者为了收买人心,让其集团内部编排的以掩饰夺权者残酷无情行为。所以,李世民夺取***后,对其两兄弟余下的男丁,基本上都是***,而对女的,除认为有威胁的被屠外,大都留下。就是这个情况吧。

玄武门之变后历史事件概括,玄武门之变后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三个,一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已成水火不容之势;二是合法性问题;三是为了吸收李建成势力。

李建成和李世民已成水火不容之势

大家都知道,唐帝国起家时的大部分战役由李世民指挥,由此很多唐初将领也都是忠于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历史事件概括,玄武门之变后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唐帝国建立之后,李建成成了太子,所以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就对李世民势力的人员进行打压,进一步考虑的话,如果李建成真正登基,那么所有李世民属下要么解甲归田,要么被处死,李世民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历史必然,无论是谁换成李建成也必然这么做。

如果李世民和他的手下都是些懦弱草包也就罢了,问题是李世民势力个个都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且都军权在握,怎么能坐视死局?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已成水火不容之势,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已然完全没有兄弟情义。

合法性问题

李渊登基后,不管是否是史书记载那样偏袒李建成,就是按照中国历史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应立李建成为太子,这是大势。历史上大部分***建立的***不管愿不愿意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这个规则。规则约束下,连李渊和李世民都不好改变。李世民如果想要上位,李建成就是必须扳倒的大山,如果李建成不死,哪怕李世民强势登基,皇位也不会稳当,也有巨大的隐患。所以只有杀死李建成,李世民的继位才具有合法性,哪怕李建成是被阴死的也问题不大。

为了吸收李建成势力的文人

李世民手下将领有一大把,打天下用武将,今后要治理天下,却需要大量的文臣。

然而李世民手下文臣不多,因为但凡有才能的人大部分都是支持嫡长子继承制的。比如魏征,魏征是史上有名的能臣,然而他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支持者,他是忠于李建成的。如果李建成存在一日,那么他绝对不会向李世民效忠的,这是这类臣子的风骨。除了魏征之外,此类的人还有很多,所以为了吸收这些人才,李建成也必须死。

综上,在历史上,不管愿不愿意,要么甘于屈居人之下,要么争夺皇位必定是抹灭亲情、无比惨烈的,玄武门之变没有对错,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

这个出题者对玄武门***这个历史***肯怕不甚了解。怎么就叫玄武门已胜利,还想要杀兄弟?其实就是秦王李世民想杀兄弟才精心策划组织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兄弟呢?唐高祖李渊正室太穆皇后育有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四子元吉,元霸早妖。李渊父子自太原起兵到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三人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李世民东征西战,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功劳最大。然而他并非长子。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太子建成自觉功劳不及秦王,怕终被威胁其太子地位,于是联合齐王元吉极力打压秦王世民,后发展到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地步。李世民为了争取主动权,不坐以待毙,在其手下的极力支持下精心策划了一次斩首行动——玄武门之变。

下面简述一下玄武门之变的经过。

武德9年(公元626年)6月初3日晚上,秦王李世民给唐高祖李渊上了一道密奏,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高祖的妃子有染,***后宫,并自陈曰:“臣于兄弟无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亡者贼”。高祖看罢,非常惊愕。决定通知建成、世民、元吉三人于第二天(6月初4)到皇宫勘问,并当面对质,先搞清楚事情的真象。

秦王李世民于当晚即对进入皇宫的必由之路玄武门进行了换防,并安插了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进入了玄武门内。第二天早晨,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奉诏带着护卫人员就赶向皇宫,很快来到玄武门。按规定皇宫外的随从是不能随意进入皇宫的,所以二人将护卫人员丢在了玄武门之外,只身骑马进入了玄武门。二人进了玄武门后,发现李世民早就带了很多人在城内等着他们,二人发现不对劲想跑,可为时已晚。还没跑两步,李世民一箭就将太子李建成射下马来,当场毙命。李元吉见势迅即骑马往皇宫方向跑,尉迟敬德紧追不舍,随即中流失坠马,与秦王肉膊,最后被尉迟敬德射杀。

此时,高祖李渊还在皇宫等待着三个儿子前来勘问,怎料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出现在高祖面前。尉迟敬德报告高祖,说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反,已被秦王就地诛杀,我是受秦王命令前来保护陛下的。李渊是何等聪明之人,看着尉迟敬德能全负武装站在自己面前,说明皇宫禁军已不会听自己使唤了,自己的老命都掌握在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手上了。便说秦王做的对,遂封秦王为太子,稳定了政治局势。当年八月传位与太子,自己做起了清闲的太上皇。建成有六子,长子承宗早卒,其余5子及元吉5子皆被***,建成元吉二支被彻底斩草除根。

历史上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是偏正面的,一是你死我活互相残杀的宫庭***斯空见惯,没有什么可惊异,二是做为广大的黎民百姓只要当权者有所做为,能为自己带来丰衣足食,哪管他的权力是怎么得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几个少有的太平盛世之一——贞观之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玄武门之变后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玄武门之变后历史***概括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