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王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王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我们对他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王勃才华横溢,曾经在王府当过文学侍从,因为写了一篇斗鸡的文章,惹怒皇帝,被赶出了王府。
后来他去探望在交趾当官的父亲,没想到淹死在水中,当时才28岁,真是天妒英才,从此诗坛少了一个天才。
在古代名将中,李广差不多是文学作品出镜率最高的。唐诗里的“但使龙城飞将在”,论起“将军夜引弓”的本领,李广若称第二,就没人敢居第一,水浒里射箭最好的花荣也只能唤作”小李广“。
李广(?-前119年)将门出身,人品、射术一流,士卒也都愿意为之效力,历任7个郡的太守,前后40多年,完全是“特级英模”的风范,英雄气概深入人心。
自己没封上侯,而人品、名气远不如自己的堂弟李蔡,以及李广曾经的属下有的都被封了侯,搁在谁头上,谁都闹心,难免没有其他想法。
左思右想,李广只能将自己封不上侯的原因归结为杀降,“吾尝为陇西宁,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没封上侯,就是得罪了谁”,这个逻辑我不是很认可。
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李敢(李广的三子)以校尉身份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因夺左贤王鼓旗,且斩首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为何李广没封侯,李敢能封侯呢?
李广并没有得罪谁。他终生不能封侯,主要是个人脾气和运气不佳!包括他最后的负气***,都是性格使然。
李广脾气耿直,是标准的武人、将军。不会那些圆滑世故的道道。这样的个性使他在做事情时,是不会考虑左右逢源的。比如他第一次封侯机会是在吴楚之乱时。那时他以军功可以封侯,但是他架不住梁王刘武,也就是汉景帝的弟弟几句赏识的话,接收了一个诸侯王的封赏,因为汉制,朝廷官员不能接受诸侯王封赏。因此到手的一次封侯机会丢掉了。由此可知李广就是性格问题。因为朝廷法度在哪里,他如果是圆滑一点,找个理由推脱梁王的拉拢,封侯不是妥妥的?
运气不好也是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之一。他跟大将军卫青击匈奴,他多次迷路找不到敌人。或者误打误撞掉进匈奴的陷阱。有一次还被捉住,幸亏半路逃跑了。否则他孙子李陵的悲剧在他这里就要开始!
他脾气不好,不圆滑最后让他送了性命。这次他照样跟卫青击匈奴,但是卫青不让他当先锋,让公孙贺当先锋。因为公孙贺帮过卫青。卫青想让他立功封侯。李广很气愤,气呼呼地走了。结果这次又迷路耽误跟大军会和。卫青责问,李广以不愿对刀笔吏,引刀自刎!
综合起来看,李广并没得罪谁,他就是脾气倔,不圆滑,在上层圈子里人脉不好!再加上运气差,以至于终生不得志!但是李广作为一个耿直的军人,一个爱护下属士兵的将军,他有什么不对?我们国家不是正需要这样的军人吗?司马迁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他最大的称赞!
(顺便说下,在家族族谱上,李广是俺家族老祖先。[捂脸]多说了几句)
得罪了汉景帝和汉武帝。李广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李信的曾孙,楚汉时期赵国将领李左车的孙子,可以说是将门世家。李广从小就励志要报效国家,驰骋沙场,甚至拜将封侯,所以练就了一身武艺,是鼎鼎大名的神箭手。汉文帝时,李广开始从军,因为作战勇猛和箭术精湛,再加上其将门世家的身份,所以深受汉文帝赏识,很快便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由于文帝和景帝两朝对匈奴主要***取的是防守策略,所以李广能够立功的机会不多,惟一能够立功的机会就是在吴楚七国叛乱的时侯,但李广在梁国担任将领时私下收受了梁王的将印,这引起了汉景帝的不满,当时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比较紧张,李广的行为在汉景帝看来是一种吃里扒外的表现,所以本应该封侯的李广错过了这次机会。
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策略由防守变为了主动进攻,李广立功封侯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经过三次对匈作战,李广要么被俘,要么是无功而返,要么全军覆没,所以汉武帝对李广的能力有所怀疑。
在第四次对匈作战时,汉武帝本来是不想派李广去的,但李广为了不错过封侯的机会,苦苦哀求汉武帝,汉武帝才免为其难的让他跟随卫青出佂,但出征前汉武帝特意叮嘱卫青,说李广年老不能让他独挡一面,所以在作战时,当发现匈奴主力后,卫青调开李广让他会合左师从侧面围攻匈奴,让好友公孙贺随同自己正面攻击匈奴,李广会合左师后迷了路,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和卫青合围匈奴,所以卫青没有等李广就对匈奴展开了攻击。
虽然此次汉军大胜,但李广迷路延误战机的罪过仍要追究,为了免受刀笔之辱和一力承担罪责,绝望的李广自刎于大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王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王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