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诺贝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诺贝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科学家传记方面的书推荐: 《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居里夫人传》、《世界名人传记丛书:诺贝尔》、《牛顿传:最后的炼金》、《中外名人传记:爱因斯坦》、《蚕丝:钱学森传》
关于科学家传记方面的书推荐: 《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居里夫人传》、《世界名人传记丛书:诺贝尔》、《牛顿传:最后的炼金》、《中外名人传记:爱因斯坦》、《蚕丝:钱学森传》
以下是几本关于科学家传记的书籍推荐:
1. 《爱因斯坦传》(A Brief History of Time):作者斯蒂芬·霍金,讲述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以及他的科学成就。
2. 《居里夫人传》(Madame Curie: A Life):作者芭芭拉·莫顿,讲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以及她的科学成就。
3. 《达尔文传》(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作者查尔斯·达尔文,讲述了达尔文的一生以及他的科学成就。
4. 《霍金传》(My Brief History):作者斯蒂芬·霍金,讲述了他的一生以及他对宇宙和科学的贡献。
提及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奖,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诺贝尔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除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很多知名的文学奖,比如美国的普利策奖,国家图书评论奖,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当然,以及英国的布克奖。布克奖设立于1968年,最初只是奖励最佳年度英文小说,所以最初只有英国作家以及英联邦爱尔兰的作家可以参选,美国作家是没有资格评选的。直到2014年才打破这个局限,全世界的作家都可以参选。
要说哪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得过布克奖,除了石黑一雄,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喜欢的作家库切。而且库切是两次获得布克奖,牛逼吧,1984年他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首次获得布克奖,1999年以《耻》再次获奖——除了希拉里·曼特尔以《狼厅》和《提堂》获得两次布克奖,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利也是两次获奖,获奖作品作品是1988年的《奥斯卡与露辛达》和2001年的《凯利帮真史》之外,除了他们三位,还没有作家两次获奖,当然2003年,库切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这两天正好读他的传记不妨就库切多说两句。
库切 1940年生于南非,他的家族是荷兰裔移民后代,他恰好成长在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盛行的年代里,新千年之后已经移居到了澳大利亚。但在他的***中,这个一直很是流行的种族冲突和后殖民叙事的母题并无多少涉猎,甚至在他自传体***《童年》和《青春》中,也不过是一个奇妙的背景和陪衬。我一直认为库切在他的***中故意规避了种族叙事,是为了向一个更纵身的层次上拓展人与人之间复杂难描的关系和冲突。
身份的疏离构成了库切思考和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起始点,但是无论与那些扎根于南非本土化传统中的***家,还是与那些拥有一个巨大的欧洲大传统作为背景的***家相比,库切在面对个人身份选择的时候都不是简单接受和顺从的,他在利用其复杂难辨的身份进行思考和写作的时候,总是在不断地返观和质疑自身身份的存在,仿佛只有在与其的争辩和搏斗中才能保持自我写作的张力。还记得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时的赞誉之词么,他为“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的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诚哉斯言。
第二位获得诺奖和布克奖的作家是也是来自南非的纳丁·戈迪默。
1***4年戈迪默以《自然***保护论者》获得布克文学奖,中文版翻译成了《保守的人》。1991年戈迪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戈迪默的作品国内出版社陆续在翻译出版,但是由于策划零散,宣传不力,再加上戈迪默的作品本身的政治属性,让我们对他的作品了解很有限。库切曾经写过戈迪默的评论,在写纳丁·戈迪默的那篇评论中,库切引用戈迪默的话说:“首先黑人作家需要有表达‘自己深切感受的观点’和‘他亲历的真相’之权利。其次,黑人作家与自己的人民共命运,人民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代言人,他们期望他将个人才能用来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期望他能以‘斗争的语言’来从事创作。”(《戈迪默和屠格涅夫》)但是,也许我们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写作的政治和道德界限在哪里?又该如何划定?如何能不让这样的写作沦为种族叙事和政治叙事的传声筒呢?库切在书中并没有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库切的***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写作的典范。
第三问获得诺奖和布克奖的作家当然是奈保尔啦。
1***1年奈保尔以《自由国度》获得布克文学奖,2001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别忘了奈保尔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按说拉什迪比石黑一雄更有资格获得诺奖,可惜了,因为多年的追杀令,不知道拉什迪还有没有机会在有生之年获得诺奖,让我们期待一下吧。
说回奈保尔。 坦白说,奈保尔并非是我十分喜欢的那种类型的作家。这种判断当然不是出于一种道德上的考量,尽管随着奈保尔传记的出版,关于他的傲慢、自大、种族歧视、虐待妻子、奴役情人等等流传的沸沸扬扬,但对一个作家来说,我最为关心的还是他的写作。读过他一系列作品后我就确切知道他不是我心目中那种无限文学化身的作家,他的***写得味同嚼蜡,乏味,平淡,毫无阅读的性质。但是奈保尔的系列游记比他的***要牛逼多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这种印象。
文 | 獬执事
诺贝尔文学奖与布克奖之间的故事,从一天就都有着“PK”的火药味儿。先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属于诺贝尔奖的六大类之一,从大众的观点来看,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含金量颇有争议外,其它五种诺贝尔奖基本被公认为所颁奖领域内的最高奖项。基于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的奖项及资金应当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文学奖自然也不例外。
再说布克奖。相比于诺贝尔文学奖的“阳光普照”,布克将从设立伊始就自我设了两个限制:第一是语种,布克奖只颁给英文***;第二是国家,布克奖只颁给英国、爱尔兰以及英联邦国家——换句话说就是只颁给昔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子民”。前一个限制可以说是为了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叫阵”,而后者也只颁给法文***;后一限制则是与美国的普利策奖“叫阵”,当然普利策奖外延要比布克奖及龚古尔文学奖大很多。
2014年,发展了半个世界的布克奖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只要是英文***都可以参评奖项,而不看作者的国籍——但语种上的限制依然存在。那么是不是说明布克奖只是一个“地方性”奖项,其含金量就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诺贝尔文学奖高呢?也不能这么说。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的世界是很难评出第一第二的,而且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涉及的语种太多,这就牵涉到不同语种间翻译的问题;而布克专门针对于英文,从作者到评委都处于同一语境下,其评定的专业度及统一度便更容易把握。所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文作家并不当然就能获得布克奖;而获得布克奖的作家也不一定不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
那么,盘点一下历届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双料冠军吧!
V.S.奈保尔,1***1年获布克奖,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纳丁·戈迪默,1***4年获布克奖(与斯坦利·米德敦一道),199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诺贝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诺贝尔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6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