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萧军人物传记,萧军人物传记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萧军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萧军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萧红的原名和代表作?
  2. 《呼兰河传》写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你怎么看?

萧红的原名和代表作?

萧军的原名是:刘鸿霖。

代表作品:《跋涉》、《八月的乡村》、《羊》、《江上》、《绿叶底故事》、《第三代》、《十月十五日》、《涓涓》《侧面》、《幸福之家》、《萧军杰作选》、《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吴越春秋史话》、《萧军近作》、《萧军五十年文集》、《我的童年》、《从临汾到延安》、《萧军戏剧集》、《人与人间》、《萧军全集》。

萧军人物传记,萧军人物传记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萧红的原名是:张乃莹

代表作品:《跋涉》、《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萧红散文选集》、《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马伯乐》、《呼兰河传》、《手》、《小城三月》、《萧红短篇小说》、《萧红选集》。

《跋涉》简介: 1933年10月,萧红(悄吟)、萧军(三郎)创作了合集短篇小说《跋涉》,由哈尔滨“五画印刷社”出版,初版只印了1000册,刚上市就遭到伪满洲国和日本特务当局查封并焚毁,存世的版本十分稀少。这本书揭示了在日本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歌颂了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觉醒和决心。

萧军人物传记,萧军人物传记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八月的乡村》简介:《八月的乡村》是萧军所著的长篇***,同时也是萧军的早期代表作。《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在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绿叶底故事》简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生死场》简介:《生死场》,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所著的一篇中篇***,为萧红的成名作。***描述了中国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故事。

萧军人物传记,萧军人物传记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呼兰河传》简介: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讲述了她生活的地方一系列的故事。

原名张乃莹,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

萧红,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呼兰河传》写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你怎么看?

路上没有灯火的时候,就点亮自己的头颅

大家好,我是三点读书的丙三,欢迎来到三点读书。

关注我,带你五分钟阅读精品好书!

上个星期正好看完了《呼兰河传》,对于萧红这本***,我本人是特别喜欢的,不愧是民国的才女。

虽然《呼兰河传》是一本***,但是在我看来是萧红儿子自传,文笔又好像是散文,把萧红儿时的记忆写成了一副水彩画,感情饱满、故事情节生活,让人感觉这画面就好像浮现在你眼前,栩栩如生,从小时候无限的趣事,再到院子里身边的人发生的种种故事,虽然文中有“小团圆”媳妇的死,但是我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欢快的***,有说不完的秘密。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在鲁迅支持下发表***《生死场》出名,其一生短暂孤苦。《呼兰河传》是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写于香港。矛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7章,可以按两部分阅读。

第一部分:

第一章写作者家乡呼兰河,1920年代的呼兰小城,严冬封锁大地,满地都是裂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十字街,从十字街首饰店、李永***店、东二条街的火磨,到龙王庙里的小学,一幅众生相浮现笔端。

第二章讲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从跳大神开始,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野台戏子唱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带读者走进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人们精神世界真实反映了当时东北小城民众的生活状态

第三章,萧红写到了自己的家,充满她童年全部乐趣的张家花园,还有疼爱自己的祖父,祖父教她念诗,给她烧小猪、烧鸭子,在祖父的呵护下,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第二部分:

从第四章开始,萧红的笔调转换,文中多处用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用荒凉诠释生与死的麻木,人与人之的冷漠。

第四章讲述了团圆媳妇的故事,一个成天乐呵呵的12岁的女孩被家里卖来当媳妇,就因为不怕生,遭到婆家一顿顿毒打,被折磨成黄瘦的病人,没有送去治病,而是用了各种土方法,被庸医、云游***、跳大神不断折腾,最后被生生的折腾到死。

第五章,萧红讲了她的有二伯,一个老光棍,性情古怪,不与人交流,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聊天,遭受***去跳井和上吊,反而成为众人的笑料。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正正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萧红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她和祖父之间发生的事,而对其它事情几乎只是一笔带过,在萧红心中,也许永远记住这些事,就是对祖父表达感恩的最好行动吧。

看到这本书就想到自己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我放在了姥姥姥爷家里,在那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生活。因为是在农村,每个季节都会有下地干活的机会,跟着姥爷放牛,跟着舅舅割麦子、刨芋头,跟着姥姥在麦场里装麦子……虽然当时感觉自己活得很苦逼,但是现在长大了会想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呼兰河传》不是为追求趣味而写的,它是萧红“半部红楼”的起笔。可惜的是,刚起笔就封笔——生命到了终点。写《呼兰河》时萧红心里想的是家乡,想的是不再漂泊——一辈子都想着离开、到远方,摆脱家庭的束缚,可是等到人生的尽头却想着回家,想着回到最初的起点——也是人世的宿命。曹雪芹写自己由盛而衰的家,张爱玲没有亲身经自己家庭的大富贵便只能写只鳞片爪的大家庭,外加一些小市民家庭——所以张爱玲写的是“梦魇”的《红楼梦》。萧红呢?她只有自己平凡的小家,离《红楼梦》里的贾家很远。还好,她有一座小城,一座名为呼兰的小城!她要将呼兰河写成《红楼梦》,可惜没时间了——她的生命还不到张爱玲的一半!所以,《呼兰河传》是刚起笔的《红楼梦》,有牧歌情怀,却无《红楼梦》《***》的笔法,只有an air of nostalgia,有“物哀”之美——美得哀伤。

这部自传式的***中,萧红追溯的是自己生命的起源之地--呼兰河,这里贫苦、愚昧、麻木与荒凉,每天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看着大泥坑里又淹死了多少猪,陷进去多少匹马;谁家来了个新媳妇或者生了个小孩子,大家连饭也顾不上吃,也要去瞅上一眼。这个小城如此狭促,只有一南一北、一东一西两条路,在东北粗犷的大自然中,这里渺小得几乎不存在,仿佛大地冻裂的口子随时能够让这个小城消失,这里的人虽然也喜欢在黄昏的时候望向天边壮阔的火烧云,但是最关心的却是东家长、李家短的琐事,他们永远在温饱线上挣扎着,连吃块豆腐都必须是咬牙切齿地豁出去了。

她虽然在自家的后花园里找到无限的趣味,比如那不结樱桃的樱桃树,半死的李子树,蜻蜓、蝴蝶、蚂蚱以及躲在旧缸下的潮虫,但是,她最渴望的还是人的亲近,就像她幼时淘气地在仓库中翻出了所有的旧东西,然后又不小心地弄碎和弄丢了一切,长大后的萧红也在尘世中反复翻找自己的爱情,却总也得不到,她满心怀念着来自祖父的温暖。

苦难和肮脏并没有让萧红成为一个扭曲的人,在她最后一部作品--自传性质的***《呼兰河传》中,她依然在睁着孩童般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如此地纯净、如此地多情、如此地悲悯,那些叙事如同一串欢乐与悲哀皆有的凄婉童谣,从岁月的深处传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萧军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萧军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