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抗战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抗战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做人就要做甘祖昌这样的人,农民将军第一人,身为将军不忘初心。无集结《初心》有没有艺术的夸张,回乡从事生产劳动,最真实的历史。经过长征,打过抗战,开垦过南泥湾,击败了蒋家王朝,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始终能不改本色,保持着艰苦奋斗传统,这也一直是我党大力提倡的,做为不忘初心的一面旗,真值得大书特书。当枪声不再,他以大山一般的朴质情怀,与农民同吃同穿同住同劳动,不只自己,而且要求所有家人以身作责,不搞丝毫特殊,这样的人,实在不一般哪。演员吴京安在精心投入此剧创作以后说,穿上将军服,难,脱下将军服就更难。脱下了将军服,当时报纸的报道,各类出版物的宣传,将军名气越来越大,使他很难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不错,他是拿着将军的工资回乡劳动的,以其巨大的影响力,筹集了不少为家乡建设资金。满身战伤,年近半百,没有工资,无法生活,拿着将军的工资俯身农桑,要彻底改变家乡现状,正是我党我军杰出代表,枪与镐头,一样沉重。
▲钉子扎不进铁脚杆。走过长征,打过鬼子,这双脚杆,坚硬无比,半生付与共和国解放事业,不因功自居,反而觉得军衔被授得高了,打完了仗搞建设,从来也不觉得比人高一等,时时处处以农民自居,以农民为荣,要成为一把建设的好手,与农民一样从事生产劳动,高风亮节。改造农田,兴修水利,建设公路,招招都打在要害上,10万多元工资其中近8万用于家乡建设,儿子要盖座房子也不给,能做到者又有几个呢?8万元这一数字,在当时那是非常之高的,为了家乡人民,有一份力气使一份劲,共和国的一名将军蛮拼的,风范光照千秋,成为***人的一面镜子,真正的道德楷模。智力扶贫,易风移俗,从不在乡里随份子,也不为子女结婚办喜宴,这便是将军之智,有很深的用心和考虑。打铁全靠自身硬,为了百姓安定和衣食饱暖,终身奋斗,这身骨头比铁还硬,当年打江山,为得百姓不受欺;天下太平后,想得百姓冷与暖,可以说他为了百姓,鞠躬尽瘁,要说他还有一点特殊的话,那就是时刻不忘人民二字。
▲▲将军的背后山一座。本身是一座望而而仰止的高山,何况背后山一座,正是这样,他搞建设,可能不符合政策时,下面坏人告他的恶状,上面总有人站起来,包括开国上将王震,他的老上级,谁要对这样的将军下黑手,那也是不成的,在共和国全部成为解放区的时候,一名农民将军生存有了万安,真正地人民而谋,其家乡沿背村,就像当年大寨如今华西。他虽然回乡,但他是全国第三、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党代表,江西省的政协副主席。这是农民的光荣,也是将军的光荣,正应了《人民的名义》一句台词,在共和国,人民的劳动是有尊严的,时不时他的战友和单位,便能前来探望,为其筹建的建设活动,助力加油,平添了他很大的力气。然而他从不以为这有什么特殊,大搞调查研究,从不盲目蛮干,有次发现一个水渠有成水患之忧,就毅然炸毁,以其农民的朴实作风,能干则干,有利则干,受到当地群众爱戴与钦敬。
▲▲▲他上了初中语文课本。这是1***7年之事,来自1***5《人民日报》的一篇,《万里征途不歇脚——记红军老战士、***员甘祖昌》,翔实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天哪,这是怎样的一个将军,怎样的一个***人,他与农民这样亲,完全是血浓于水后的水***融,这是最早的报道宣传了。为了不忘他的事迹,2010年,有电影《这样一位将军》。2013年人物传记《农民将军甘祖昌》问于世。2015年以其老伴事迹,拍摄了电影《老阿姨》。2018年,就是大家看到了这部良心剧《初心》。他视人民为父母,人民怎么能忘记这样杰出的将军,家乡人民世世代代将以他为荣为骄傲,给他建了将军府第,将军生前不住,改成图书馆,死后存身,家乡的人民***给将军开辟一块墓园安放他的魂灵,供人瞻仰和铭记。在人民的心里,这是这样一棵参天的大树,永远遮风挡雨,永远暖心,慰藉心灵。
孙子,你问对人了,爷,今年快60了,那还是在我小学的时候,70年代,我就看过关于甘祖昌的报道,老红军,转业不当官,带着家属回老家,当农民。教育子女劳动为荣,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抗战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抗战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