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入关中时在樊哙、张良等人的劝说下,由汉高祖刘邦颁布出来.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 “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
刘邦。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鸿门宴”主人公、约法三章的提出者。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你好,约法三章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约法三章”。
很多成语其实都是历史故事的缩影,约法三章这个成语就是历史中的人物刘邦提出来的,这句词原句是出自于《资治通鉴》刘邦对百姓们讲的一段话,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小编给大家讲讲。
“约法三章”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与百姓约定遵守三条法律:***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后来泛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这个成语的结构是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约法三章一词,出自于《史记·高祖本纪》,讲述的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公元前207年,刘邦在攻入咸阳后,想住在王宫里面。樊哙和张良却劝诫刘邦不要这样做,以免失去人心。
约法三章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关于约法三章这个典故,来源于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秦二世三年,就是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大军顺利进入关中,驻扎在离咸阳不远的灞上。秦王子婴一看战不成,守也使不得,只好向刘邦投降。
1、著名的历史故事篇一:楚汉相争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
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3、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秦末。刘邦率兵自西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成语约法三章的出处是史记·高祖本纪。成语约法三章的出处是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是一部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语出《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后用「约法三章」泛指事先约好或规定的事。 典源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