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鸿门宴》讲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中,樊哙救了刘邦。
2、《鸿门宴》大意: 就是项羽想利用吃饭的机会杀刘邦,期间项庄表演舞剑。表面上是舞剑,其实是想杀刘邦。就是人们常说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但是项羽优柔寡断,被刘邦钻了空子,借口上厕所跑了。
3、《鸿门宴》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4、二:项伯在鸿门宴的作用分析 项伯,一个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鸿门宴起了不可磨灭巨大作用的人。从身份上他是项羽的叔父,从地位上他是楚国左伊,位高权重。很多研究者仅记得他前者的身份,却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1、第一节:刘邦入关军霸上,无伤告项刘欲王,项羽大怒欲击之,范增再劝机勿失。第二节:项伯夜里会张良,张良具言告刘邦,刘邦项伯一商量,项羽答应会刘邦。
2、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
3、第三段写刘邦到鸿门谢罪,项羽摆下鸿门宴,范增令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斗争时紧时弛,变化莫测。第四段写危急时,樊哙闯帐威慑项羽,项羽不用范增之计,铸成大错,刘邦借此逃脱。
4、第二天一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了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5、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6、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1、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2、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西楚项羽 自立霸王,赤旗刘邦斩蛇起义。乱世英雄,结拜兄弟,为了“先入咸阳,册封秦王”的游戏生死相搏。
3、主要写了五件事:曹无伤告密,项羽怒;范增说项羽急击刘邦;项伯夜访张良;张良、刘邦拉拢项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形势由紧急趋于缓和,为下文鸿门宴惊心动魄之斗争作了铺垫。
4、概括重点: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立刻回师咸阳,更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5、“范增劝告项羽:“不要错过机会。”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同张良交好,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张良邀请项伯去见刘邦,刘邦和项伯约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1、司马迁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2、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3、背景: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一带大破秦军主力,借此他成为诸侯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后来又逼降秦朝大将章邯,掌握了秦朝最后的主力,可是他后来将二十万秦军都坑杀了。
《项羽本纪》中的这段鸿门宴,大概是一个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发展、传说起来的动人故事,其中民间加工的成分很多。但通过这些花里胡哨的艺术加工,还是可以让人推测出一些真实历史的影子。
鸿门宴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之一,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书记载了这一***。《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对鸿门宴的详细描述,其中包括宴会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以及宴会的目的和结果等。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