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字左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即位之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不是董仲舒,而是是第一任丞相卫绾。

儒家和道家是铁杆同盟,共进退。即使罢黜百家,儒家独尊,在三公九卿的***中,肯定有道家的一席之地。

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卫绾想罢黜黄老,但黄老有窦太后撑腰。卫绾也没办法,最后罢黜的只有法家和鬼谷学派。

首先说明一点,罢黜不等于禁毁。只是罢黜官职,不在重用你而已。

汉武帝初期,重用儒家时,言论自由,批评政治,骂天子者无罪。更没有一人因言获罪。因为这就是儒家思想。而法家思想恰恰相反,骂天子者,诽谤罪,处死。请问,难道不该独尊儒术吗?

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汉武帝中前期开始,重用法家酷吏张汤,屠戮皇族和群臣。因大夫颜异让‘天子不悦’,法家酷吏张汤便子以腹诽罪,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颜异。法家不但立诽谤罪,骂天子者死,还立腹诽罪,肚子里骂天子者,亦死。

法家不但要作恶害人,还要把作恶害人制度化,法律化。

之所以独尊儒术,就为避免法家之恶行。

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常说对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是有些误解的,就像秦始皇的只有“焚书”但没有“坑儒”,至少在《史记》和《资治通鉴》里没有记载。而武帝执政期间也只是***用以儒家学说为主,别家学说为辅的政策治理天下,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罢黜百家”。比如著名的酷吏张汤就是以刑名学说办案,又取悦为武帝而官至廷尉。再比如汲黯是以道家学说被武帝赏识而官至都尉位列九卿。

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都是属于儒家文化经典,董仲舒是以精通《春秋》著称于当时。这里请看:在公元前140年,武帝曾下诏要“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这句话说明武帝本人对儒术还是很爱好和感兴趣的,原因嘛可能跟窦太后喜欢道家学说有关。董仲舒只是恰逢其会,言论正好符合武帝的要求罢了。这也看出汉武帝刘彻对当下的治国理念有着深刻的认知,***用儒家思想治天下更符合实际。因为根据前朝经验秦能够迅速的兼并六国得益于申不害、商鞅的刑法理念,遵循的是韩非的法家思想,使其武力在短期内达到一个高峰,从而实现统一天下地目的。秦朝的快速灭亡也恰恰印证了法家思想并不适合于治理国家。乱世用重典只能符合于战国时代,和平一统时期的汉王朝只能另行选择。再看看秦在统一天下后还一直***用法家制国的弊端:因为太注重赏罚而逐渐忽略了礼仪道德,致使父子离德,尊卑不分,哺乳的儿媳和公公并坐吃饭,贫穷的只能入赘,唯一能得到赏赐的方法就是立功杀敌,而秦朝的刑法多达几十种,这样的高压赏罚政策下人们只想着能立功而不犯法,礼仪廉耻都可以抛却,到了家不像家,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

所以到了汉朝立国,高祖刘邦用鲁人孙叔通制定礼仪乐章,文帝让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景帝时启用辕固生,还有窦太后的道家思想。武帝更是知道儒家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向天下招徕儒生人才,比较出名的有董仲舒、公孙弘、主父偃、严安、徐乐、赵绾、王臧、晁错、窦婴、田蚡等。他们有的官至相位有的位列九卿,有的担任御史大夫、郎中令。武帝时期的儒家才是它得以发展延伸的辉煌段。

我是‘’人知不过‘’,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汉朝初期,主张‘’黄老思想‘’,以‘’无为而治‘’治国。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昌盛的局面,国家力量也强大起来!随着西汉政治稳定发展,新的问题和矛盾也相继出现。

1,经济方面,地主阶级大量收购土地,贫富差距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地可耕,一些商人欺行霸市,垄断商业,严重国家财政收入。

2,政治方面,诸侯渐渐做大,相互争权,长期下去不利于大汉专制主义和集权制度,也不利于汉朝团结。

3,外交方面,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实力不断壮大和蠢蠢欲动,不能让汉王朝放心。

4,思想方面,‘’黄老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需求和统治者需要。‘’黄老思想‘’,主张清净无为,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国力。汉朝建立初期,长期战乱,国力空虚当时百姓厌恶暴政,渴望安定和平。黄老思想正好适合当时百姓的心愿。随着日益强大的汉王朝和为了加强君王专制主义,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思想来解决这种局面。

董仲舒生活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汉惠帝取消***令以后,使的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又渐渐浮上岸来。再加上董仲舒从小研究儒家文化,对儒家学术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可以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深谋远虑。所以向汉武帝提出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文化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可以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和与王侯等级不严的问题。同时董仲舒还在儒学里面融进了自己的大统一思想‘’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观点。参考《春秋繁露》进一步加强了君王的专制主义和集权制度。汉武帝也认为巩固***首先必须要统一思想。而思想的统一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是‘’人知不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微微批评!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上奏《举贤良对策》,系统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纳了他的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那么,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呢? 

因为汉武帝集权统治需要这样的主张。

西汉初期,朝廷实行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但到了景帝时代出现了 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所以董仲舒认为,朝廷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于是,董仲舒便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集权的理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 董仲舒还提出,国家不但要在政治上实行“大一统",在思想上也要实行"大一统"。他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与孔子儒家思想相悖的教派和学说,都不允许其再发展下去。只有这样,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只有思想的统一才有法度的统一,老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维护和巩固政治的统一,只有政治统一了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当时,西汉在政治上虽然统一了,但在思想上并不统一,各种学派和思想仍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此,统一思想就成了西汉大一统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

汉武帝很快就***纳了董仲"大一统”的建议,在全国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树立儒学的绝对权威,将儒学作为唯一尊崇的正统思想,大力推广发扬。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他因为推崇儒学有功,也被称为"儒者之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董仲舒人物传记3000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