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梵高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梵高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谢谢邀请,不过我没有看过所以也不好回答。既然问了肯定就不是肤浅的浏览,带着好奇的心理阅读,应该是研究和深入的阅读?那么我觉得就不是心理的问题,而是思维层次的问题了——
评价艺术家还是要看他的艺术。***与否和艺术的高低无关。我们要探究的是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梵高是我的,他的画追求的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从奇怪和丑中见美,是旁人的评价。梵高觉得这样画更适合自己,画着舒服。再多说就露怯了。
梵高的书和他的画一样,充满着睿智的想象和哲理,一段平实的谈话,一个普通的故事都被梵高给予崇高的意境之美。虽然我们接触梵高的作品有限,但一旦接触了,便有种灵魂震颤的效应。
没想到他的文字这么安静,读的书也真多。 看他和弟弟讲那些关于人生和信念的感悟,有点心疼。有些时候觉得他特矛盾,一边对自己充满信心,又一边深切怀疑自己。唉,真想告诉他在他身后有多少荣耀。
梵高一生中有许多著名的语录,其中最为出名的可能是:“我多么希望我的画像能代替我的话观看,但是一幅画像到最后不能胜任它所负有的职责,在漫长的岁月中,或许,版本被遗忘或变质,作为一个人类感觉可以被共同分享的事物,唯有书写才能最为贴近事实、最为具体、最精确。”
这句话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20世纪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时刻。梵高对表现艺术的热爱和信仰,通过这句话深刻而永恒地体现出来。
首先谢谢邀请,要谈如何欣赏梵高的画,我们首先要从如何欣赏绘画开始,绘画是画家对生活的主观描述,因此画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对画有着极强的主观感受,我们想要欣赏了解绘画,首先应该从绘画的背景来看,尤其是绘画的社会背景和画者的生活经历。因此想要更专业的欣赏梵高的画,建议先读有关于他的书籍,来了解这个人的生平。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对绘画的欣赏是要从专业的角度。有些人会更加的喜欢从自己的主观角度来欣赏的。因此读梵高的画有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感受,那么我更喜欢从画者的角度来欣赏绘画。
我们可以先简单的了解一下画家。确立他是什么派别,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对比着来走进梵高。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凡高和高更都是后印象派***,他们形成的这种风格,特点是图案平铺,色彩艳丽,常常包以深色或黑色边框,把对日本艺术、原始艺术以及实用美术的兴趣(比如,很少有人谈到他们的布列塔尼式图案陶瓷)与景泰蓝风格结合起来。凡高更是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他十分沉迷于印象派的画法和思想,他的画渐渐变得明快,开始画巴黎景色,甚至在肖像画里使用与背景颜色成补色的光环,等等。
慢慢地,他的暴躁、多变,甚至举止让他疏远了画家、***以及似乎每一个人。
巴黎,再也容不下了他。凡高来到阿尔,在孤独中作画……不久,他因为一些生活细节,开始亢奋,在酒醉后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引起当地警察的调查。
凡高和他的弟弟提奥-凡高为后印象派在19世纪末艺术转变期做出了贡献。以下,是我按我的文章顺序提供的高更和凡高的画作,请大家欣赏。。。
这篇文章将以梵高的色彩表现为主要的讨论点,
不仅会涉及到色彩使用的技法层面,还有色彩对于审美的相关联性也会有涉及,
结合梵高的一系列作品来一五一十地讨论:梵高如此有表现力的色彩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并使观者有所触动的?
1、色彩技法运用层面
(1)色彩的纯灰、明暗以及整体色调
首先来看看梵高的几张色彩作品
图1 文森特梵高《收获》
图2 文森特梵高《向日葵1》
由以上两张色彩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梵高在色彩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套较为稳定的体系,那就是
梵高的画充满了浓烈的春意和火一样燃烧的爱。 我们看画家的作品其实就是透过这些画去看世界,或者说是我们用画家的眼光去看世界,不知道我的这个观点有没有人赞同。
每次去博物馆看画我都会仔细看画家的介绍,了解画家的生平经历。关于梵高,我看过他的传记,还有电影。梵高爱写信,写给朋友,写给弟弟,还有写给妹妹和母亲。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我主观的地说一下我怎么欣赏梵高画作的。就不拿梵高代表作举例子了,代表作大家都说很多了。 《海边的渔夫》这幅画是梵高早期作品,创作于1883年,是一副半成品作品。乍一看,这幅画作很是粗糙,渔夫的脸部都没有画上,线条粗黑很是随意,色调揉杂没有层次。可以说,这幅作品就是一个新手练手的涂鸦。但是当作为一个绘画新手,以一个学绘画的新手的角度,在不知是梵高作品的情况下来欣赏这幅画时。可以看出,线条很自然,没有拘束;色调不死板,也能看出立体的层次来;脸部呢?爱画不画!完全的放飞自己,绘画完全是为了取悦自己,没有规则,没有风格,没有拘束。
其实,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种诠释。你想读懂一幅画,必须先了解画家的生平、志趣爱好、性情人格,才能充分解读他的内心世界,才能从画家看到他的创作动机以及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纵使你对画家近距离接触想百分之百解读他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世界上没有人会真正向旁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变成透明人,所以,你想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人无法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就无法读懂他,所以,世间没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去解读梵高的画,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互取短长而已。
了解这两个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深受人们喜爱,首先应对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以及他们的身世进行了解。而后了解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对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卓越贡献。
大家知道数百年来,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各种绘画流派纷呈,展现出一派非常活跃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绘画流派的兴衰更替,对艺术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两个人的作品恰好分别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流派,对艺术发展史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了解了这些,对他们的作品有了足够的认识,对他们的作品也就读懂了,同时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他们作品的重要地位,其艺术价值也就弄明白了。
毕加索生于1881年,卒于1***3年。他的作品通常被分为4个时期。这些时期的名称至今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 黑人时期”(1917年-1924年)和“晚期”(1946年-1***2年)。
文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卒于1890年,比毕卡索早了一些年头。他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也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史,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且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下图分别为两位艺术家的签名。
这並不奇怪,中國上下五千年,是最會欣賞美的國家,因为近现代有短暂的文化跟美學的断代,后培養出的一代,当然對美不太了解,目前網上骂的乱画、丑画,指的就是他們這种作品,所以看不懂很正常。
我觉得对现代派绘画作品的欣赏,恐怕离不了书籍,这类作品好像与理论和文学传记相伴相生的。完全没有这些东西,你可能对画家的作品不知所云。或者,不知从哪个角度看,面前这东东才是艺术。比如,没有欧文•斯通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后印象主义的梵高,可能不会走红。可能是画家的真诚与善良,以及燃烧的***和悲剧的命运感动了人们,让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深入地了解他,在静谧中去感受和倾听色彩和笔触上的声音。
入门级的观点是:音乐可以没有歌词而感染人,那么,美术是否可以没有具体内容而单纯地运用颜色和线条感染人呢?于是,轰轰烈烈的抽象主义运动诞生了。
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莫衷一是……
关于毕加索的画,似乎好欣赏。立体派的毕加索,是在偏抽象主义的画家当中,画法最接近于写实的画家。因此,他与欣赏者之间自然地带着桥梁。他的画有装饰性。好看。他的砸碎了再重新组合的理念,又无处不有创新。
毕加索的艺术,将迷惑世世代代的人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梵高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梵高评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