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漕运总督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漕运总督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首先,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漕运和清代漕运。漕运,就是利用水道(包括河水和海路)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张专业运输方式。清代漕运承明代漕运,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将江南的粮食运往北方。在淮安设漕运总督。
自太平天国兴起后占领南京镇江,京杭大运河自扬州以南已不受清廷控制,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沿线的主要城市城市如扬州、镇江、清江浦、苏州、杭州等成为战场遭受重创。
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自此漕运全部改为海路。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停止运河漕运。1904年,撤废漕运总督。
1、管理范围不同漕运总督是负责全国的漕运事务。河道总督负责黄、淮、运一带的河道治理。
2、职责不同漕运总督总管运粮事务,通过水路,包括河流跟大海,把粮食运到京城或其他地区;督促南方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除此之外,漕运总督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有时还要兼管海防事务。河道总督掌管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管辖河流的防治工作。
3、权限范围不同漕运总督可以兼管河道,但河道总督不能管理漕运。明初刚设漕运总督时,还“兼管河道”,即兼管运河、黄河等河道的治理。后来有了专管河道的总督,就不再兼了,但是遇到河漕有了争执,还是经常由漕督兼管河道。清代也是这样,凡河道总督缺裁时,常由漕运总督兼任。
回答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建树颇多,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更深远地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本文试对其在改善漕运方面的作为作一个简单的论述。
(康熙皇帝)
清朝定都北京,为了供应朝廷的开销,需要经常从富饶的南方调拨物资。在海禁政策的影响之下,河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大运河沟通各大水系,纵贯南北,是漕运的中流砥柱。但黄河等水系自上游携带泥沙,至下游不断淤积,长此以往运河淤塞严重,更直接造成了水患的频发。洪水冲击下游地区的村庄与田野,导致人民流离失所,进而在社会上隐藏了动荡不安的因素。
面对日益严峻的漕运危机,康熙皇帝即位不久就将河务、漕运、三藩视为“三大事”。其一方面专注于对三藩、台湾、准噶尔等的军事战争,另一方面也对治河保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不仅亲自研习相关技术,而且经常召集朝臣商议。
康熙皇帝的治河保漕工程前后历经三十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靳辅主导。康熙皇帝能够成功改善漕运,选贤任能是一大关键,三十年里他先后任用了六、七位河道总督和十几个漕运总督,靳辅、于成龙、赵世显、张鹏翮、徐旭龄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要论贡献最大的当属靳辅。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由安徽巡抚调任河道总督,与其幕僚陈潢着手治河。经过实地考察,靳辅提出了“河道运道为一体, 彻首尾而合治之”的综合治理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重点整治疏浚清口、高家堰、海口三处关键地区,并发明了“包土堵决法” 等等。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河道漕运有了明显的改观。
(靳辅)
第二个阶段由康熙皇帝亲自主导。康熙皇帝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漕运,其认真学习治河理论,更在治理京畿地区浑河(永定河)的过程中积累了实践经验。靳辅去世后,康熙皇帝开始亲自管理治河保漕事业,其间的重要活动就是六次南巡。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一年(1702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六次南巡,亲历河工,体察实情,作出了许多正确的决定,实施了许多有效的举措。比如董安国误筑了马家岗拦河大坝,康熙皇帝在巡视期间发现后,立命张鹏翮及时拆除,从而保障了河道的畅通。可以说,从康熙皇帝对于治河保漕的理论阐述和工程指点来看,其是下了扎实功夫的,也是有一定水准的。虽然不一定都正确,但确实能和众多治河大臣互相补益。
最终,在康熙君臣数十年的努力下,漕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下游的水患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自此之后,漕运畅通无阻,“康乾盛世”的篇章正式开启。
公元1820年,61岁的嘉庆帝驾崩,爱新觉罗绵宁继位,是为道光帝。这位大清国的新君,刚上台就显示出了老辣的手段,就用“遗诏***”成功罢免了他父亲的托孤老臣,换上了自己的亲信。
穆彰阿就此正式挤入帝国的核心圈子。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穆彰阿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成为了道光的贴心跟班。而也就是在这一刻起,他利用自己满人的身份和善于窥测皇帝心理的特长,一改嘉庆时期的隐忍,开始了政治上的狂飙猛进,一举拿下了道光朝,甚至是大清第一权臣的名号。
郭佳·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穆彰阿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
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咸丰皇帝继位后,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咸丰六年(1856年),穆彰阿病死。
说到清朝的权臣,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鳌拜。也对,鳌拜本身的所作所为,具备了一名权臣所有的优良品德,他的桀骜不驯,他的蛮横专权,最后玩坏了自己,成全了康熙。
然而,在这个人面前,鳌拜简直就是一个小儿科。
此人操纵权柄三十年,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欺上瞒下,大肆网罗人才,形成了清朝史上最大的党派,“门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他就是穆彰阿!
穆彰阿,满洲镶黄旗人,汉语的意思是“当然、诚然”之意。这个出身官二代的满洲官员,在嘉庆十年(1805)二十四岁的穆彰阿考取进士,并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启了仕途快车道。满洲子弟向来注重骑射,多以做内廷人员开始逐渐走向从政,而穆彰阿却是满洲贵族子弟为数不多的喜欢学习并拔得头筹的青年。在当时一百二十余名的进士中,满蒙汉八旗子弟仅仅占四人,穆彰阿的表现非常耀眼。不光如此,命运仿佛格外眷顾这个青年,他的老师英和成了当时的吏部尚书,对于穆彰阿来说可谓近水楼台。仅仅用了九年,穆彰阿就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穆彰阿
嘉庆帝非常注重这个满洲青年官员,认为他“年方立壮,令其留心学习”于是决定给他再加加担子,让他兼任刑部侍郎。然而在刑部穆彰阿一次上奏二十三件判决本,其中有二十二件是“斩立决”。一向以宽仁著称的嘉庆帝一看到送上来这么多***案件,一定是“因循积压”,认为穆彰阿对刑部事务“全不究心”,将其从吏部侍郎的正二品降为从三品,而且是“候补京唐”。
穆彰阿最大的能耐就是关键时刻哪里跌倒哪里再爬起来,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让嘉庆认为他是人才难得,五月份就着手安排让他复出,重新担任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一年后又让他兼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手中握有重要兵权。在嘉庆一朝,可谓是穆彰阿能文能武岗位历练的重要时期,虽然短暂跌倒却神奇强势复出,在嘉庆晚期又出任左翼总兵,一时之间举足轻重。
风光无限在道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漕运总督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漕运总督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