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人殉历史***,人殉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殉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殉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我国古代的人殉制度是如何兴起与消亡的?
  2. 秦献公登位后,为什么要马上废除人殉制?

我国古代的人殉制度是如何兴起与消亡的?

殉人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就有殉人。兴盛于奴隶社会。其兴起阶级矛盾尖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人们鬼神观念的形成,统治阶级总想不但活着有权有势,享乐,死后也想和话着一样,所以殉人兴起。

殉葬制度是奴隶社会产生的非常残酷的丧葬制度,起源于银殷商时期。殉葬人有被杀的,也有***殉葬的。商代人相信人死了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丧葬制度要遵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奴隶主贵族死后都要有奴隶殉葬,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驱使。后来的周、春秋战国秦朝、都有殉葬制度。墨子在墨子·节葬篇里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殉葬规模: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秦国虽说从公元前384年就废止了殉葬制度,但秦始皇死后为他的殉葬规模非常大。始皇三十七年死后,秦二世传召后宫嫔妃没有生育的一概殉葬,所以人数很多,而且秦始皇陵修建完毕后为防止工匠泄露秘密把他们都杀死了陵墓里,《史记·秦本纪》还说:「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按指奴隶)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人殉历史事件,人殉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唐时期不在实行殉葬,而是改用了陪葬制度,让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死后陪葬在皇陵,这算比较人性化了。但宋代由于契丹、党项、蒙古等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他们都有殉葬的传统,所以中原殉葬制度又兴起了。明清两代也有殉葬之事,明成祖死后殉葬人数也达三十余人之多。明朝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时被废除,他临终时留下遗言“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英宗虽然做皇帝一般,土木堡之变还被俘,但临终时取消殉葬制度也算是做了件大好事吧。清代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后也有殉葬,到康熙朝终于废止,这一残酷的制度终于结束。

殉葬制度从很早的商代就开始记载,这是一种野蛮而残忍的制度,古人相信死后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君主和贵族死后为了享受到生前的贵族生活,残忍地用活人陪葬,殉葬人数以生前地位确定,君主百余人或几百人几十人,贵族十几人不等,帝王或王室成员有用嫔妃、宫女等陪葬的。这一野蛮制度一直断断续续延续到清康熙年间。

秦献公登位后,为什么要马上废除人殉制?

秦献公是在魏国成长的,深受中原文明影响,而秦国地处西陲与犬戎交界,到了战国初期文明仍然比较落后,有着“人殉”这一残忍的制度。

人殉历史事件,人殉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献公登基时,秦国就是一幅烂摊子,百弊丛生,而且河西之地也被魏国夺去,若再不进行整治,秦国亡国指日可待,特别是“人殉”制度,不仅使得国内人心惶惶,而且让中原国家鄙夷不已,被打上“西戎”的标签,羞与秦国为伍,中原人才也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都不愿到秦国来发展

而且“人殉”制度让本来人口就少的秦国更加民力匮乏,生产力大大降低,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所以秦献公一上台,就废除了“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是早期的一种葬制,但是到了周朝,这种葬制基本上被废除,只有一些极其落后野蛮的民族还保留这种落后的制度。比如秦,就因为它直到战国时期还保留有这种人殉制度,因此很为东方列国所瞧不起,视为戎狄。秦穆公死时,因为死后子车氏五子陪葬(《诗经·秦风·黄鸟》),受到东方列国从贵族到平民的大加挞伐。在东方列国,别说人殉了,就是用人形陶俑陪葬都为人所不耻,孔子就就诅咒用陶俑殉葬的人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那些制作陶俑来陪葬的人,一定会断子绝孙的!)秦献公,一心想要恢复穆公霸业,聚人心,知人理,并想出函谷指向东方,潜在的有种向东方列国强国靠拢的意思,因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处于“天下卑秦”的一种尴尬局面,列国孤秦,羞于结盟,不管作为那种考虑,献公一继位变废除了人殉职,这也提现了秦献公迫切恢复国家实力,增强列国外交的内心心理!

人殉历史事件,人殉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殉葬制度已经成为秦国内部饱受争议的制度,从另一方面来说,秦献公之所以会废除殉葬制度,可能是因为他不忍心让人陪葬者白白死去(历史并没有说明),不过从实际现实出发,秦献公是为了替秦国保留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劳动力。

了解秦献公为什么要废除秦国的殉葬制度,就要先来了解古代时期的殉葬制度是怎么样的。

殉葬起源于商代,由于商人在宗教信仰上相信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由此诞生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殉葬观念,当一个贵族死去以后,往往需要几十到数百人为其陪葬,意指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服务主人。

同时,被迫殉葬的奴隶还有身份之别,譬如有武士、家丁、妻妾,在人数上并没有硬性的标准执行,往往随丧事操办者的个人身份和势力来决定,因此,殉葬除了出于宗教上的考虑,也有用来表现身份的需要,或者满足去世者的个人需求。

及至商代以后,周朝以及各诸侯都延续了殉葬制度,《墨子·节葬》篇曾经提到过明确的殉葬标准:“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但墨子本人并不赞同这种所谓“厚葬”的习俗,包括当时社会民间对殉葬这种习俗也深恶痛绝。

这是他倡导上层贵族阶级应该学习古代圣王(尧舜禹)制定的下葬办法,只要棺材能够放置身体,衣服能够遮掩身体腐烂的气味,不要埋的太深以免污染泉水,不要埋的太浅以免散发臭味就可以了。同时,他还对上层贵族阶级***取的厚葬制度提出了批评:

譬如在秦穆公时代,秦穆公去世后,殉葬者足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还包括奄息、仲行、针虎这个当时在秦国享有贤名的大臣,秦国民众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写了一首被收录在《诗经》里的诗歌《黄鸟》来控诉殉葬制度的残忍,以及对失去贤良的惋惜。

应该说,殉葬制度作为当时上层贵族阶级的一种既自私又残忍的陪葬制度,在社会上已经引起普遍的不满和反对。

殉葬制度并不是君主的特权,而是普遍流行于贵族之间的一种下葬制度,秦代的殉葬制度开始于秦武公时期,《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但殉葬制度并不是只在君主之间执行。

所以,它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当上层贵族阶级流行这种下葬制度的时候,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口损失。大家觉得说这种话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因为上层贵族在选择殉葬品的很重视质量和数量,并不是说随便拉几个人来杀掉埋在一起就行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殉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殉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