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唐重点历史事件评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唐重点历史事件评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史通》的主要内容,是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通》总结出了唐以前史学方面存在的全部问题,因此,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极高的史学地位。
三、《史通》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一是第一次对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第一次对编写史史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较多的论述。二是广泛吸收,它认为对民间流传的各种“杂史”也要辨别清楚之后有所选择。三是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提出并坚持了直书历史的原则。四是第一次提出“三长”观点,也就是说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这一论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五是具有史学的科学精神,比如他反对“历史的宿命论”,认为朝代兴替不是天命,而是人事,比如他反对以成败论英雄,甚至不主张“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历史观。
四、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指出,《史通》“在形式上有近于《淮南子》的‘牢笼无地,博极古今’。……在内容和精神上,吸取了扬雄《法言》的传统,以反对诡说异辞;继承了王充《论衡》的观点,以攻击欺惑抵牾;重视了应劭《风俗通》的方法,以化除拘忌。并吸收了应劭辨识人物兼偏长短,陆景品藻贤愚善恶,刘勰评论古今文章等特点。”,对《史通》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五、《史通》作者刘知几。刘知几,(661-721年),唐朝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对此不能苟同,于是以私人的方式撰写《史通》,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开始编写,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才完成。
李白有评论现实的诗篇。长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五岁)。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终因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贺知章见其,叹为“谪仙人”,名动朝野。然唐玄宗只是用他来点缀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灭。“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其蔑视帝王权贵的傲然作风,终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五噫出西京”,三年翰林,使他认识到了统治访华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故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外交连横合纵的代表人物是 张仪。
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连横的历史
魏惠王相张仪,是想利用秦国的力量对抗齐、楚的压力。张仪却是"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是要魏国投靠秦国。魏惠王当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气,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说今山西灵石境)。这样,张仪的"连横"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张仪在魏国推销"连横"政策,公孙衍就出来加以阻拦,要赶走张仪。于是派人到韩国去把张仪合秦、魏是"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张仪,是"欲得韩地"的目的告诉了韩国大臣公叔。公孙衍称,如果韩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达到"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认为此计很好,"因委之犀首以为功",把国事委于公孙衍。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燕、赵两国"亦以事属犀首",接着楚国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见4 国属公孙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此即所谓犀首"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的一次"合纵"运动。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把参加联军的韩、赵、魏3 国军队打得大败,斩杀8 万人,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就失败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唐重点历史***评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唐重点历史***评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