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1699年历史***,1693年历史***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1699年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1699年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17世纪中国的重大事件?
  2. 1640年是第几世纪?
  3. 康熙为何在朱元璋明孝陵三跪九叩,还写下一块“治隆唐宋”赞碑?
  4. 1503~1699年的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政治形势如何?

17世纪中国重大***?

17世纪是指公元1600年到公元1699年这100年时间内。在整个17世纪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明末清初阶段,在这一段时间内如1642年满清入关大明帝国的统治正式灭亡

在整个17世纪上半夜的时候当时的大明帝国可以说是兵祸四起天灾不断,由此爆发了农民起义,而当时的中国东北地区以后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开始进攻大明帝国。

1699年历史事件,1693年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640年是第几世纪?

1640年是十七世纪

1601年1月1日至17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7世纪。17世纪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

基本信息中文名17世纪外文名17 century范围1601年1月1日-1700年12月31日意义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历史位数1600年1月1日-1699年12月31

1699年历史事件,1693年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 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

1699年历史事件,1693年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

是17世纪。

1640年是一个闰年,是农历庚辰年,是龙年。年号为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4月15日,崇祯帝告谕吏部臣:年来资格畛域,抑坏人才。考选屡奉旨举贡兼收,究竟不遵,非祖宗破格用人至意。

康熙为何在朱元璋明孝陵三跪九叩,还写下一块“治隆唐宋”赞碑?

导读:对待每一个王朝的功绩,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才能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兴盛与衰亡,我们不能因为晚晴、晚明的表现就否定整个王朝。无论是在明孝陵安息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还是清圣祖康熙的作为都堪称大帝。逢场作戏有之:巩固清朝统治,收复江南士子之心,强调满汉一家亲。惺惺相惜有之:站在同样的帝王角度,康熙才能发自内心的佩服洪武大帝。正因为康熙是真心赞同洪武万岁的功绩,虽然百般抹黑明朝,依然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和《明史》中“远迈汉唐”的结论。

无论是明史的记载还是我们熟知的历史,除了明粉以外估计留在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场景是这些:以文驭武的悲凉、各种奇葩皇帝不上朝的荒唐、宦官跋扈以及晚明数十万军队一触即溃的下场吧。但是纵观整个明朝所处的历史阶段,总结明朝270多年的丰功伟绩就会发现明朝的强大和不凡。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作为,也许几百年前作为帝王的康熙心里更清楚其中的分量,所以才有了“治隆唐宋”的赞碑。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作秀的成分,毕竟巩固大清王朝的统治才是康熙最关心的问题。

清朝的立国是循序渐进的:虽然也号称十三幅盔甲打天下,但是立国的思想是保守的。说白了就是关外自立一国,只要明朝同意即可;这种思想到皇太极改国号大清时依然如此。这样没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明确态度,不会让明朝一开始就倾全国之力平定后金;况且明朝是有名的以文驭武,后期论战斗力可能连南宋都比不上。况且努尔哈赤并不是白身,怎么说也算是官二代(父亲是酋长)。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起义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绝对是要和元朝不死不休。朱元璋不但要和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诸侯分庭抗礼,而且还要抵御元朝的围剿。从来没有梁山那样有过招安的念头,真正的以布衣之身逐步击败各诸侯,完成推倒大元、征缴漠北的壮举。要知道朱元璋的对手是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铁骑,远比满清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明军对手要强悍的多。***儿海一战,北元朝廷除了太子和皇帝只身逃跑外,玉玺印信、后妃和王公大臣被一扫而空。从此黄金家族在草原上没有了号召力,只能充当蒙古各势力的吉祥物(待遇和汉献帝差不多)。

明朝初立是一个久经战乱、满目疮痍的一穷二白的局面,朱元璋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兴修水利减轻民众负担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丈量土地、清查户口、实行屯田;修订法律、重开科举。明朝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人口数量增长了好几倍,这就是有名的洪武之治。除此之外,明朝总共十几位帝王开创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嘉靖中兴等多个盛世,远非清朝康乾盛世那样成色勉强的盛世可比。况且清朝的律法、科举等政治制度几乎都是继承明朝的,是明朝让后金这个半奴隶半原始***跨越制度等级进入成熟的封建王朝。

所以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内心里是尊敬的,清朝祭拜明皇陵有一定的传统;不少清代帝王都祭拜过明朝皇陵,康熙多次祭拜只是其中之一。虽然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朝对明朝帝王各种抹黑,但并不影响清朝帝王内心真正的评价。康熙在明孝陵题写“治隆唐宋”是这种心理的体现,清朝撰写的《明史》中对明成祖朱棣的评价也有“远迈汉唐”的高度。

《明史-成祖本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康熙在朱元璋的明孝陵前三跪九叩去祭拜,不是因为康熙大帝有多么的大度,完完全全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不得不为。

康熙六次南巡都遣使祭拜明孝陵,其中五次亲自前往,而且施的是三跪九叩之大礼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康熙帝首次祭拜其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崇敬,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父老从者数万,皆感泣。康熙这个举动将明朝之前的遗老遗少感动得一塌糊涂。

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康熙帝再次南巡祭拜明孝陵,并亲手写下:治隆唐宋,对明太祖朱元璋真的高度肯定。

而之所以康熙大帝如此放下身段祭拜明孝陵,实际上是有很深的用意,目的只有一个,巩固自己的统治。之所以这样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刚刚入主中原,为了推行自己的满清文化控制中原,清朝统治者***取“薙发令”,强迫中原人剃发,而中原文化中,头发是不能随便剃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激起了民间的激烈反抗,于是清***发动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这更加激怒了江南人士,反清的意识越加的强烈,为了安抚江南人士,康熙才***取如此策略,收买人心。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更替中,清朝入关占据天下,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这和元朝消灭宋朝入主中原一样,从汉族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异族的入主中原,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汉族对清朝满族的统治心中是充满仇恨的,从中原文化来看,他们内心是瞧不起满洲帝国的,但是现实是无情的,所以在民间,富庶的江南地区汉族更是对清朝统治不满,心中充满仇恨。康熙大帝通过这种公然祭拜明孝陵的方式,大加肯定和赞扬明太祖朱元璋,以寻求江南汉族人士的认可。

1503~1699年的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政治形势如何?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

1500年左右,各大洲之间才开始对各自处于发现与探索阶段

例如: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发现了欧洲、非洲的存在。

1487年,葡萄牙人才开始发现非洲的好望角。

150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才开始发现美洲。

殖民与战争不断

这期间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墨西哥、南美大陆、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和北美中部内陆,自东向西,建立了对中南美洲的征服,面积大。

葡萄牙也自西向东进行了扩张,主要地区在非洲、中亚、东亚等地区,面积不大,很分散,建立了海上帝国。

所产生的影响

  1. 使殖民地[_a***_]陷入灾难,给殖民者带来巨额财富;

  2. 西、葡两国因把掠夺来的财富挥霍在奢侈享乐之上而日渐衰落下去;

  3. 从葡、西海外扩张和掠夺得到实惠的荷、英、法等国壮大起来,并同葡、西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1588年,英国海军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西、葡逐渐丧失了殖民强国地位;

  4. 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人开始对美、亚、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以及经济的掠夺和剥削。同时,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欧洲开始了大航海发现了新大陆,开始了对外的殖民扩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纷纷在海外开拓殖民地,新大陆美洲大洋洲沦为欧洲殖民地。旧大陆中的文明古国纷纷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欧洲各个强国战乱不休,世界财富迅速聚集到欧洲,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699年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1699年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