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类抗击疟疾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类抗击疟疾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这种抗疟疾药物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本土科学家摘取到的分量最重的科学大奖。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出现为治疗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青蒿素的衍生物一直被视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抗疟疾联合用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随着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广泛使用,一些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疟疾的效果变得不如以前。这就有可能会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抗疟药物里的地位下降,并进一步到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学贡献。
今年4月25日,屠呦呦及其团队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该研究基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特殊情况、治疗成本等等多种因素,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疟原虫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抗药性的方案,那就是延长用药时间以及更换联合用药中的******物。该研究认为,青蒿素类药物依然是联合治疗疟疾时的首选药物。同时团队在对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适应症等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近日被当做屠呦呦团队的重磅研究成果得到媒体的报道,获得了世卫组织以及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将近90岁的屠呦呦可谓是宝刀不老。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具有抗疟作用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看到屠呦呦及其团队在今天所取得的进一步研究成果,不免想起另一句话: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屠呦呦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能不能称得上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呢?最杰出的科学家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选出来的,除非是牛顿、爱因斯坦那样能够照亮整个天空,将其他星辰都黯淡下去的伟大科学家。就一般情况而言,所谓文无第一,最杰出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拿到最大奖的科学家。
如果放到科学史的长河中看,越是能够对这条长河产生持久影响的科学家就越是杰出的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可谓是在科学这条河的源头注入了强大的能量,他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有人能够为这条河的支流贡献强大的力量,也可以算作杰出的科学家。至于屠呦呦,她并没有开创发现药物、提取药物的新方法,也没有为药性的研究贡献新方法,而且十几年后、几十年后青蒿素的衍生物是不是又要遇到新的抗药性难题?目前还不清楚。在科学的长河中,目前看屠呦呦好像还只是河里的一朵浪花,至于这朵浪花能够影响多久,还不得而知。
谢邀!
客观一点说,这次媒体吹得忒大了,纷纷使用“重大突破”,甚至“历史性突破”这类过度夸张的词汇。
突破在哪里呢?
如果说“二氢青蒿素”治疗某种类型的狼疮临床一期试验结束,获得了“趋势性有效”的结果,准备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是所谓“突破”,那么,“突破”这个词通货膨胀率也忒大了点。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为止,所有几百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像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都没有办法治愈,甚至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任何治愈的可能性,包括狼疮。
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就是免疫调节和炎症抑制,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延缓进展,尽可能避免并发症。
二氢青蒿素被发现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用于某种类型狼疮的治疗,跟已有的一些治疗的目标没有不同,不可能获得什么突破。
其实,二氢青蒿素等青蒿素衍生物还发现其他一些药理作用,包括治疗某些癌症。
如果有一天,二氢青蒿素治疗某种癌症也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是不是说人类就攻克癌症了?!
屠呦呦,也是最近才关注到的,以前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来自最近的新闻。
在我的印象姓屠的很少,叫呦呦的根本就没听说过,听起来像边远山区读书很少人的名字,和医学家科学家根本搭不上;乍一看也象一个男人的名字和一个女人搭不上。事实证明能对人类做贡献的人根本和姓名无关,男女性别也和姓名无关。屠呦呦近九十岁了,看来成为科学家和年龄也无关。
以下是百度对屠呦呦的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人,祖籍江苏无锡,***党员,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是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她发现的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方面获得了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可以说屠呦呦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无可置疑!
吹吧大家吹罢。奎宁是全球公认的疟疾特效药全球流行一百多年。南桥一机工英雄传中小保吃的药就是奎宁 上世纪八十年代奎开始出现耐药性 此时青蒿素才有出头的机会。 但青蒿素一直未能取代奎宁 新世纪2000年代初奎宁失效。 这对青蒿素大显神威大好机会 现实无情 菁蒿素出现耐药性 奎宁失效后菁蒿素相继失效。非洲疟疾病一时无药可治。 2003年非洲疟疾大流行
2003年我国非典 对非洲少报导。
2004年7月17日英国泰吾士报报道:大标题。 中国菁蒿挽救非洲数百万人的生命 小标题美国秘密种植菁蒿以备在啊伊美军之用 参考消息报同月20日转载。 可以查阅当年的参考
谢谢邀请!屠呦呦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2年其团队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成为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的优秀代表。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成了最大的挑战。
对此,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伍连德,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台山。20世纪初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35年因其在肺鼠疫传播方面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他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
伍连德1899年赴英国学医,研究传染病和细菌学。1903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回马来亚开诊所。1907年,清朝***聘请他为北洋陆军医学堂副监督。1910年到哈尔滨对抗导致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在三个月内控制住了病情,清***为表彰其功绩,授予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有11个国家医学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并当选为主席。在他的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1913年和1919年他又两次在东北抵抗鼠疫和霍乱1960年1月21日,中国防疫事业先驱伍连德逝世。1960年1月21日,中国防疫事业先驱伍连德逝世。
我来解答吧,正好我前几天也在我的头条上发过这个***的文章。伍连德当时是带领风雨飘摇的晚清成功抗击了爆发在东北地区的肺鼠疫。
一,查找病因
伍连德当时在清朝是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之职,也就是袁世凯新军的陆军医学校副校长,名声并不大。不过他此前在英、法、德留学进修期间是有研究细菌学、疟疾等相关科学的。
他到东北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哈尔滨疫情最严重的傅家甸查访。几天后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违抗清朝的禁令,对一名刚死去的病人进行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例人体解剖,并在患者体内找到了鼠疫杆菌。
当时东北主要的外来势力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俄国。疫情爆发以后,日本派出的调查员坚持他的老师,也就是鼠疫杆菌的发现者的观点,认为鼠疫只能通过老鼠传播,但是他解剖了几百只老鼠也没有发现鼠疫杆菌。
伍连德在傅家甸查访的时候发现,哈尔滨的冬天很冷,并不会有老鼠大规模活动。而且当地门窗封闭,空气不流通,室内一人染病很快就感染了所有人。经过解剖死者分离来的鼠疫杆菌,伍连德推断这是一种新型鼠疫,依靠呼吸传播,跟老鼠没关第。也就是说,灭鼠并不能控制疫情,防疫的重点应该是阻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隔离和保护是主要措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类抗击疟疾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类抗击疟疾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