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洱源县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洱源县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自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朱温灭唐,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南诏,自738年皮罗阁建立至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享国一百六十四年。从时间和地域上看,南诏是与唐朝并存一百六十余年,独立于唐的少数民族***。
唐初,云南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统属,六个实力较强被称为六诏,因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那时,并没有现在中国疆域的观念,加之蛮荒偏远,所以唐并没有统一这一地区,后唐王朝出兵支持南诏征服灭亡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国依附唐朝,统一了六诏。但在后来的关系中,由于唐朝边将对南诏多有欺辱,皮罗阁怒而攻唐,造成唐朝南部边疆地区有所损失。唐朝后又派重兵攻南诏,皮罗阁兵败请和。以后的时间里,南诏也曾与吐蕃结盟攻唐失败,南诏与唐的关系是时战时和。
唐朝后期,唐朝陷入藩镇割据。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实际上是与唐南方藩镇的关系,也是有战有和。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的***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五年后,唐朝也被藩镇势力朱温灭亡。
南诏是与唐朝同时的,占据今云南全境、四川、贵州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地方性强国,之后的段氏大理国基本就继承了南诏国的规模。
一、南诏王皮逻阁,在唐玄宗***末年统一六诏,建立强大的地方性***,直到902年唐朝即将灭亡时,南诏先于唐朝灭亡
南诏本来叫蒙舍诏,因为位于六诏最南,因此又名南诏。皮逻阁之前,南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到皮逻阁统治时期,依托唐朝的支持,皮逻阁统一六诏,兴建太和城,在云南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性***。南诏的生存策略,大概是游走于唐朝和吐蕃两个强国之间,并在东南亚一隅建立自己的霸权。它在唐朝和吐蕃面前虽然是个小国(其实也不算小),但在它160多年的历史中,却屡屡可以看到它让唐朝和吐蕃吃瘪的场景,甚至唐朝最后都灭亡,都或多或少与它有些关系。公元902年,南诏亡于权臣郑买嗣。
二、南诏王的世系比较好记忆,因为他们父子连名,南诏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重要节点
南诏从皮逻阁建国,传子阁罗凤,然后是凤迦异(先阁罗凤死,没继位),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等等,直到舜化贞,几乎都是父子连名的。皮逻阁时期,是南诏依靠唐朝统一六诏的时期;阁罗凤时期,南诏因为唐朝地方官的压迫投向吐蕃,乃至于两次与唐朝交兵,唐朝损兵二十万,是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防御空虚的一大原因;异牟寻时期,南诏因为吐蕃的猜忌压迫,再次投向唐朝,与唐朝联合让吐蕃吃瘪;到了世隆继位后,已经进入唐懿宗的统治的唐朝末年,世隆的名字犯了李世民、李隆基两个皇帝的名讳,但他坚决不改,还自立为帝(国号大礼),并入侵唐朝剑南、桂管、安南等地。在两国的大交兵中,唐朝和南诏都陷入巨大消耗之中,两国的灭亡与此都有很大关系。
三、南诏的灭亡,以及它与大理国的关系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王族,建立了大长和国,此后云南地区进入动荡期。大长和之后是大天兴,大天兴国存在不到一年,又被大义宁取代。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段氏大理国建立,后存在了很长时期。段氏大理国的国号大理(大礼),其实早在南诏时代已经出现,而且段氏大理国的规模,几乎是继承了南诏国。
《知史以明鉴·查故以至今》
“南诏”的由来是因为其前身“蒙舍诏”,因位于六诏之南,故名南诏。794年,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此外,南诏又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
哀牢王族中的舍龙(意为“大老虎”)一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原哀牢国领土、今云南巍山)。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被汉朝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舍龙一族的到来,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豪酋张乐进求为拉拢舍龙一族,将女儿嫁予舍龙之子细奴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王)。此时,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王),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
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太和城。”
唐玄宗给王昱敕文里说,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皮逻阁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六诏,南诏算正式立国。
知晓更多历史人物、历史***,欢迎关注道人,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解答
历史上的确有大理这个国家,前前后后存在了三百年。
大理国位于我国云南地区,囊括了云、贵、川、缅、等地方,成分比较复杂。
而段誉也确有其人,他是大理第十六代帝王,在位长发39年,并把大理治理的极好。后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
虽然他和小说中的区别很大,但却是一个睿智有能的皇帝。
金庸的***中主角人物大多是有历史原型的。有大理国、有段誉、有萧峰、有郭靖、有王重阳、有袁承志、有陈家洛······
大理国前前后后总共延续了300多年,开国皇帝叫段思平,他灭了南诏国,在公元937年建立了大理国,定都在羊苴咩城。包含今天的大理古城以及大理古城以西的地方,明代洪武年间沐英攻下大理后,在羊苴咩城的的基础上修建了大理古城,后来历经缝缝补补,大概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话说大理段氏确实是信佛,历代的皇帝老了也是确实出家禅位。但是从段誉的太开始,朝政就一直被权臣高氏把持,传到段誉的伯父,《天龙八部》中那个善良和蔼舍己为人的皇帝保定帝段正明的时候还被高氏篡位,高氏当了两年皇帝就死了。由于云南各部族的反对,高家把皇位还给了段家。于是段誉他爹段正淳就即位了。可以看出大理段氏群众基础还是很好的。
段正淳当了11年的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段誉。段誉大名叫段正严,也叫段和誉。是大理国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他在位时期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他当皇帝的故事是真的精彩,完全可以又写一本***,拍个电视剧:在位期间大理发生大型地震、部族叛乱谋反好几次、还有大反派高家的人要刺杀他、京城还发生大火,烧毁了三千九百家、晚年儿子们还抢皇位各种搞事。要是有个好编剧,把他的故事写出来,可是比清宫剧要精彩得多。为了制衡高氏,他想了个办法——抱大宋朝的大腿。《宋史》就记载了他遣使去宋,给宋朝进贡,还接受了宋朝的册封。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如履薄冰。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斗倒高氏。晚年因为孩子们争夺皇位出家为僧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洱源县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洱源县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