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名正言顺的历史***,名正言顺的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名正言顺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名正言顺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吗?为什么?
  2. 有人认为王莽是穿越者,这是为什么?这个世界真的会有“穿越者”吗?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吗?为什么

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春秋战国时期叫做“尊王攘夷”,且只出现在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代,诸侯们对于周天子已经没有半点敬畏之心,也不在遵守什么礼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这个时候周天子变得可有可无,没有丝毫的影响力。

“尊王攘夷”始于齐桓公,其谋出自于管仲,这为齐桓公讨伐其他诸侯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和借口,这是天子授权的,我代表了周天子在行使权力,你们反对我就是反对周天子,我就有理由讨伐你们。不服天下共伐之,士人共弃之。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这个霸主帝位是没有什么争议的,靠的就是“尊王攘夷”之谋。齐桓公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

这个时候的“尊王攘夷”不同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天子自己也是从内心支持这件事的,因为齐桓公得到了实惠,周天子得到了名誉即树立了天子威望,这么做可以实现两人的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且齐桓公和曹操所处的时代不同,春秋时期尽管周天子已经没有实际的控制力,但是其影响力还在,因此必要的尊崇还是需要的,而不是用单纯的挟迫方式来追求名正言顺。

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名正言顺的历史事件,名正言顺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半会先想到曹操。其实,这个说法,是曹操的敌人说的,对于曹操来说,正确的说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就是“尊奉”。这一战略,其实并不是曹操的首创,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就被用烂了。

在春秋时代,第一个提出此战略的人,是齐国名相管仲,他的叫法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奉天子。大家知道,春秋时代,周天子实际已经没用了,指挥不动诸侯了,那么管仲为什么要提出“尊王”呢?这与齐国的特殊地位有关。

名正言顺的历史事件,名正言顺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齐国的开国者就是著名的姜太公,周代初期,周天子给了齐国征伐四方诸侯的大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从此之后,齐国就成为维护周王室的一根顶梁柱。如果天子不受到尊重,那么齐国“征伐四方”的特权就形同虚设了。只要把周天子扶起来,齐国才能可随意挥舞“征伐四方”的大棒,在政治上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

这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最早版本,也是后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管仲这一巨棒政策有没有用呢?当然有,首先就搞定了鲁国。鲁国爆发庆父之乱,齐桓公就干涉了,摆平鲁国之乱。此后,鲁国政策一边倒,成为齐国最重要的小啰喽。后世在讲到齐桓公霸业时,用一句话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个霸业跟“尊王”有很大关系,在政治上易于被其他诸侯接受。齐桓公在“尊王”一事上,也十分能做秀。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名正言顺的历史事件,名正言顺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前651年,齐国与各诸侯国在葵丘召集第一次葵丘会议,周襄王派特使前来参加,并送来了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时所用的祭肉,作为对齐桓公的赏赐。

赐祭肉是王恩浩荡的体现,齐桓公准备下阶跪拜,接受祭肉。特使赶紧说道:“天子有令:伯舅的年龄大了,且功勋卓著,爵加一等,不必下阶跪拜。”

为什么周襄王管齐桓公叫“伯舅”呢?原来周礼中,周天子对于异姓诸侯的年长者,叫伯舅,如果是同姓诸侯,则叫伯父或叔父。颇能作秀的齐桓公正色说道:“天威近在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天子之命而不下拜呢?”说罢他走下台阶下拜,登堂接受祭肉。

虽然春秋时周室已经衰弱,但还是一面旗帜,所以春秋的霸主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号令天下;而到了战国时期,礼乐彻底崩坏,诸侯列强坚信“肌肉💪”比旗帜更靠谱,所以基本没人去搭理周天子,在这种情况下,“挟天子”就没啥意思了。

史实上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类似的提法早在齐桓公时候就有了,叫做"以挟周室"。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被扑灭后,群雄逐鹿天下,莫衷一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首创"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没接受。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为曹操接纳。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

实际上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的,而且人数不在少数。其中从商周时期的制度——诸侯分封制。

分封制简单点说就是成年皇室成员或者功劳大的人都可以得到封地以及封赏,同时对领地几乎有完全的统治权,这样就加大的封地之间的军队成型以及后期的春秋战乱时期贡献了基础。

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周王室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属于名存实亡,各藩王之间互相征伐极为明显。比较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在春秋时期的春秋五霸就是代表性人物

有人认为王莽穿越者,这是为什么?这个世界真的会有“穿越者”吗?

王莽是从现代穿越而来的这个梗,只不过网友们的戏谑调侃罢了。

如果王莽真的是从现代甚至是更远的未来穿越到西汉末年的,那么他在面对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大军时,也不会迷信到骗自己的士兵说“不为我新朝效力的,土地神不会放过他”,也不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一个叫杜吴的商人给杀死了。

这还得从胡适说起。王莽称第一后,对西汉原有的体制进行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其中就包括: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等,与民国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颇为相似,所以,民国的学者胡适就撰写了一篇文章《再说王莽》,提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再加上后来出土的新朝时期的游标卡尺与今天的卡尺也十分类似,所以王莽就被网友们冠以“穿越者”的头衔了。

1、主张社会大同。生活古代社会的王莽,却有着极端公平的思想。他的次子王获因为杀了一名奴婢,被王莽逼令***,但其实在当时等级社会,律法明确规定主人杀死奴婢是不抵命的。值得一提的是,逼子自尽这种事,王莽做了不知一次,他的长子王宇、幼子王临以及侄子、孙子都因为触犯法律,被王莽勒令自尽,显然,这绝对已经不是政治作秀了,否则代价也太高了。最大的可能就是王莽的观念中,的确存在着极端公平主义,于是网友就调侃,因为王莽是穿越过去的,所以儿子、孙子都不是亲生的,杀起来也就无所谓了。

除此之外,王莽还极力构建一个***平等、***有饭吃的大同社会,他颁布“王田”令,把土地全部收归国有,规定一夫一妇分田百亩,如果谁的家中田产多,必须让给穷困的邻居耕种,富户禁止买卖女婢,官员俸禄遇到灾荒自动降低,在币值改革时,为了避免伤害到普通百姓,王莽对于大额货币全部降低成色(货币的成色影响着货币价值,而普通百姓家中是没有大额货币的)

2、发行虚值货币。虚值货币是个现代概念,但在王莽时期,新朝就已经尝试着发行了。比如,在西汉中后期,通行的货币是五铢钱,***如你要买几只羊的话,就得带几百斤五铢钱,这显然是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宋朝就因为货币太重,不利于商业活动开展,所以才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名正言顺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名正言顺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