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成都重庆的近代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成都重庆的近代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重庆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清咸丰六年五月壬子(1856年6月10日)的黔江小南海地震。从史料记载推算,地震震级约8级,震中区域为黔江后坝乡与湖北咸丰大路坝乡之间(今黔江区小南海镇与咸丰大路坝镇之间)。
同治四年《咸丰县志》载
“咸丰六年五月,地大震,大路坝山崩,由梅家弯、板桥溪,抵蛇盘寨三十余里成湖,压毙村民以数百计,李姓最多
6.3级
截至目前,重庆市近现代地震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是黔江小南海地震。
咸丰年间,黔江地震发生在黔江交界之大路坝、后坝一带。北至四川巫山,东南达湖南吉首,西南抵四川南川,最大半径230公里,有感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
对黔江地震的评价:
1、此次地震震级达6.25——6.3级,烈度约8度,是重庆市内发生最大地震。
2、这次地震死伤千余人,是重庆近现代地震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大地震
【漢】許愼《說文解字》“閬,門高也,从門良聲,巴郡有閬中縣。”
四川阆中,巴国最后的国都。公元前314年秦国灭巴于阆中,设巴郡,置阆中县(为郡治,后迁于江州县〈今重庆渝北区〉)。
嘉陵江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一一【唐】杜甫《阆水歌》
阆水:即嘉陵江。此诗是诗圣杜甫寓居阆中时所作。
嘉陵江流经阆中又称渝水,故阆中有“巴渝舞” (见《华阳国志•巴志》)
华阳志对重庆和成都的评价
《华阳国志》是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一部专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生活的地方史志。从《华阳国志》对巴人地域生存背景、社会历史与历史人物等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视或领会到巴人强悍、勇武、质朴、尚义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华阳国志》从巴人历史人物事迹以及民族风俗的描写中,展示了巴人质朴尚义的民族道德与***精神。《华阳国志》对巴人风土民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其人性质直,虽徒他所,风俗不变”。 另外《华阳国志》对巴人还有如下概括: “其人勇敢能战”、“郡与楚接,人多劲勇……有将帅才”。应该说,这种战场上的“强悍”精神与生存环境对巴人体魄与精神的锤炼是分不开的。
《华阳国志》对成都人的评价:“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其民柔弱,民性循柔,轻疾畏兵,重利轻义,民风尚奢.性轻扬,喜虚称.器小而易满. ” 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对重庆和成都两地人民的习性给出了最好的评价。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华阳国志》蜀卷描写成都:其卦值坤,故多班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
《华阳国志》巴卷第7卷描写重庆:巴地穷诘奸凶,时有贼发……贼盗公行,奸宄不绝。
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晋代常璩撰。全书共十二卷。《华阳国志》记事范围,从时间上始于远古,终于晋永和三年;地域主要涉及西南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州县。无论从时间范畴或空间范畴来看,都极其博大丰富,在我国方志史上实属罕见。
《华阳国志》详细记载了各州的历史,郡县沿革,治城所在,著名山川、物产,各地的风俗,主要民族,各县的大姓等。这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地理、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写法上,《华阳国志》将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者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是方志史写作的一个创举。
在华阳国志开篇第一卷便是巴国。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
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诗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
南浦县郡(今重庆万州区)与楚接,人多劲勇,少文学,有将帅才。
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故于《春秋》班侔秦、楚,示甸卫也。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精爽乎!观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昔沙麓崩,卜偃言其后当有圣女兴,元城建公谓王翁孺属当其时,故有政君。李雄,宕渠之厮伍、略阳之黔首耳,起自流隶,获君士民,其长人之魄,良有以也。
江山易改,而地方习俗难移。如今的重庆人可以说是继承了古巴人的性格,耿直好义,踏实敦厚。但也有不足,就是太质朴,无造次辨丽之力,不擅长宣传营销,太低调干实事了。
其实重庆有很多亮丽的数据却一直羞于宣传,或者说不擅长宣传。比如渝新欧是重庆最早开通,之前对欧出口一直是西部第一,直到今年季度成都超过重庆成为西部第一并大肆宣传后才恍然大悟。再比如来渝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在西部第一,也没见宣传。再比如重庆是世界温泉之都,优质的温泉数据实在亮眼,但是却很少见到宣传。前不久央视新闻发布了2019年营商环境城市排名,重庆位居第五。重庆本地传媒未大力宣传,甚至重庆当地权威传媒《重庆日报》却大力宣传央视新闻后的由第一财经当晚熬夜赶制出来的野榜,此野榜重庆被成都传媒排到了10名往后。实在寒心。
网上有许多所谓的《华阳国志》关于成都的评价,今天正本清源来看看真实的《华阳国志》是如何评价成都和重庆的。
“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其民柔弱,民性循柔,轻疾畏兵,重利轻义,民风尚奢.性轻扬,喜虚称.器小而易满.。”这样一段所谓的《华阳国志》中关于成都人的描述,现在常常在网络上被重庆人引用。如果真读过《华阳国志》,你就是拿到放大镜也找不出这一段文字,因为在真正的《华阳国志》根本没有这样狗屁不通的文字。原来系某地人冒充常璩编造虚***的《华阳国志》来混淆视听,居然某地人还常常为此弹冠相庆,只能徒添笑尔!
——————————————————
真***分界线
正本清源来看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是如何评价成都和重庆的(重庆主要是主城区)?
《华阳国志》中关于对重庆主城区的记载:江州(重庆主城区)不适合作巴郡的治所,这里高温、闷热、有瘴疠。外地来这里为官的官吏多会生病。江州地势路险,人们住房皆缘山而建,重屋累居,易引发火灾。他们划分势力范围,互不相容。江州又是两江交汇之地,沿江有五百多户结舫而居,以***、水运为业。当夏天江水暴涨,船舶被冲坏颠覆,人们被淹死无数。(原文如下:)
原文:郡治江州,时有温风,遥县客史多有疾病。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舫水居五百余家,承二江之会,夏水涨盛,坏散颠弱,死者无数。)
《华阳国志》中关于成都的记载:人们广开稻田,于是,蜀地沃野千里,被称为“陆海”(像海洋一样物产丰富的陆地)。天旱时,引水灌溉农田。丰水季节就堵塞水门,且能让多余的水流走。所以史书中说:“蜀地是水旱由人,百姓不知饥馑,也没有荒年,号称天府”。(原文如下:)
原文: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 “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古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成都重庆的近代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成都重庆的近代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