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泉州街巷历史******,泉州街巷历史******播放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泉州街巷历史事件视频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泉州街巷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路线?
  2. 泉州古城区被誉为什么?

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路线

泉州古城徒步穿越路线可以从海滨公园出发,沿着沿海大道欣赏海景,接着穿过五凤园,游览***寺和承天寺,然后再前往大坪山公园,沿途可以感受到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接着穿过古城墙,游览洛阳桥和清净寺,最后到达西街和东街,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和购物。沿途可以欣赏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和古代宗教文化,是一次充满文化和历史韵味的徒步体验。

泉州街巷历史事件视频,泉州街巷历史事件视频播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23第五届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设有6KM、15KM、30KM、50KM四条路线。线路串联古城内包括府文庙、***寺、清源山老君岩、圣墓、真武庙、江口码头等世遗点。徒步活动围绕世遗国潮、梦回宋元、古城巷遇、海丝印迹、非遗戏梦”五大主题展开,让参与者们在丈量古城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泉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感知古城街巷,探寻海丝之美。

泉州古城区被誉为什么

泉州有温陵、刺桐城、鲤城三个别称。
温陵 有二说。
一是古已有之。
据泉州师范学院吴幼雄教授考证,泉州别称温陵,唐初甚至更早已有之。其得名始于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有关:“辨地之高下燥湿,以播六谷之宜……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二是朱熹堪舆说。
康熙间(1662—1722)泉州府通判徐之霖《重兴朱夫子小山丛竹亭记》载:“郡治东北……地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诸此。宋徽国文公朱夫子种竹建亭,讲学其中,自题曰‘小山丛竹’……”
乾隆《晋江县志·卷4·学校志》也载:“小山丛竹书院在府城隍庙旁,地处高埠,其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此。朱文公种竹建亭,讲学其中,匾(“小山丛竹”匾额)为朱子手书,镌于石。”
因朱熹好研堪舆,尝谓“小山”高埠为清源山龙脉入城之冲,故“地气独温”,由此而称温陵。此说一出,温陵之名传之愈广,遂为泉州郡城别称。
刺桐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子城环植刺桐,故曰刺桐城。”“其称刺桐,当在子城之时”。泉州城垣在子城之后又建衙城与罗城,并绕城种植刺桐树。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8》:“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绕植刺桐。”
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刺桐由商人传入泉州,种之街巷,蔚然成风,泉州故称刺桐城。蕃商因称泉州港为刺桐港,泉州出产的的丝绸、陶瓷为刺桐绸、刺桐缎、刺桐陶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唐宋间游历泉州的文人墨刻,多有吟咏刺桐的诗文传世,元代以后则少见,其原因可能是刺桐树少了。至泉州解放时,城内竟无一株刺桐树。
泉州解放后,历届市***都把种植刺桐树作为市政建设重要项目来抓。从搜集树苗、建立苗圃、扦插繁育,到1961年在***寺修建石栏后,种植19株刺桐树于石栏临街一边。随后又在西街影剧院前面广场种植刺桐树4株,在***寺内东塔周围和***慈儿院附近共种植刺桐树几十株,顺利完成首批刺桐种植任务。刺桐花才重现泉州城。
鲤城
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1659),福建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泉州知府陈秉直依关东式改造泉州府城,古城定型。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泉州街巷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泉州街巷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泉州街巷历史事件视频,泉州街巷历史事件视频播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泉州街巷历史事件视频,泉州街巷历史事件视频播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