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有人说《明史》被篡改很多,有人说价值很高,《明史》到底如何评价?
  2. 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关于偷东西的精彩故事?

有人说《明史》被篡改很多,有人说价值很高,《明史》到底如何评价

“篡改”这个词,指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用在史料方面的话,其实并不严谨,因为真实的历史,所谓的真相,是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被记录的。

历史不是1+1=2的数学公式,记述它的人,是没有办法保证一个人物,一个***的完全合乎客观实际来表达的。即便是现代社会,用摄像的方式24小时全方位记录某一***参与者的所有人的活动轨迹,但也无法记录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事件,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著史者,大多是在各种文献资料,传闻俚语中一点一点来还原他们心目中的历史真相......为什么要说是他们“心目中”的历史真相呢?

因为历史没有立场,但是编史者有立场,无论是出于政治立场,还是情感倾向,或多或少都会使一个历史***相对偏移,这种偏移或许是侧重点不同,或者用了春秋笔法,又或者只是选取倾向于自己需要表达的方面进行放大创作等等......

所以历史从来都是富有争议性的,而围绕历史***的是人,而人在社会背景、政治立场、个人性格好恶等等方面,在一个***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动因又是多方面的。一个“***”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就可能对一个人有截然不同的评议,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历史的真相呢?

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事件,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是故,笔者认为,历史没有真相,或者说,历史不是唯一性的,它是动态的,在历史规律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在不断的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它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野,带来不同的智慧体验。

如果脱离了人,把历史当成公式一样研究,认为历史就是1+1=2的话,那么,你所认为的“真实”的历史,就只是你眼中的历史而已。

说回《明史》,《明史》跟历代所编写的断代史其实差不多,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充分地展示大明朝的治政情况,因为中国人最喜好托古言今,所以利用历史来实现现实的政治需要时很正常的事情。同一历史***,会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解读方式也不同。

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事件,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都说后朝为前朝修史,一是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二来可以标榜自己,抹黑前朝,美化本朝的事,历代史官或多或少都有干。

按我说,想要史书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就不能让当朝的官员来修,特别是大官,因为这些人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比如唐朝宰相魏征,那是有名的谏臣,他修《隋书》,把隋朝和炀帝贬得一无是处。

(宋濂,元史是他主持修的,明朝礼仪由他制定。)

再看《元史》,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修的,史料严重缺失和错误,到了清朝时邵远平等人重修了《新元史》,不但纠正了缺陷,补充了大量的史实。

历史本是个严谨的东西,要想尽可能保持公正,让置身事外的民间文人来修,或者隔代的史官来修,让当朝官员修,那肯定完蛋,《明史》也是这样。

《明史》是张廷玉等人编撰的,张廷玉什么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不亲满清统治者,能升到如此高地位吗,修史不抑明扬清,能获得皇帝的高兴吗,所以不排除《明史》中有大量抹黑明皇帝的篡载。

没太大价值。

我们现在看的《明史》,其实是乾隆四年英武殿的刊印本。该版《明史》以王氏《明史稿》为基础,经过润色修改追加评断而成。乾隆年时,基本是收尾工作。编撰官中的杨椿曾提出批评,认为原本王氏稿本错误太多,而编撰只注重书法、义例而索垢、舞文弄笔。结果杨椿还被张廷玉给***骂了。

在《明史》交付刊刻后,乾隆又下旨编撰《明纪纲目》,《纲目》以《明史》为基础,《明史》有什么错,《纲目》就有什么错!同样杨椿提出建议和批评,同样被张廷玉否定。《纲目》在乾隆十一年成,乾隆还亲自写序。

乾隆三十八年,轰轰烈烈的四库运动开始,官修的《明史》和《明纪纲目》注定要编入四库,也就需要进行审定,这时两书的错误问题就暴露出来。

乾隆四十年,下旨修改《明史》。四十二年,因前修改仅仅是改人名、地名,与其他书籍同字,乾隆并不满意认为《明史》错误太多,下旨再次修改明史。修改后的《明史》才正式编入四库。此时的《明史》才是清官修的最终成果。

但此时乾隆大肆鼓吹“忠君”和“正统”思想,比如《贰臣传》,四库毁书运动。乾隆也亲自审阅《明史》,也甚至提出修改意见。比如给袁崇焕“***”,所以这最终的《明史》很难说不被乾隆所主导。因此也有人提出,最终的官修《明史》也是为了“正统”和“忠君”服务。

而现在流行的《明史》,其实还是乾隆四年的英武殿版本。

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关于偷东西的精彩故事

苏东坡先生日记里,记录了一个有趣地故事:

当时东坡先生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日子一下子变得凄苦起来,此时东坡先生的工资也好,黄州的物资供应也好,显然都不能和在汴梁时相提并论。

为了能够赚点生活费,苏轼不得不想办法又去找了几份工作,这种时候他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身份就体现出价值了。

咱们知道古人爱风雅,民间对于这些文豪还是相当尊重地。

所以,苏轼先生没钱的时候,给人画画、写字也赚了不少钱。久而久之,便有小偷发现了苏轼先生很有钱这一点,于是便心生了偷盗的念头

古时候的小偷和现在没多大区别,他们也讲究一看二探三动手的规矩。

所谓一看,指的是观察这家人的情况,像是有没有钱、作息习惯之类。

二探,便是找机会接触,进一步确定这家人的情况(当然,偷钱包之类的不需要这么繁琐)。

三动手,自然就是正式下手了。

《吕氏春秋》中有个认为偷东西的故事。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在看那个人的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观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头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是想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最经典的笑话故事

黑格偷九龙杯

1***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破冰之旅”访华,随行人员有***卿基辛格、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黑格将军等。

他们在北京受到周总理热情款待,在宴席间,黑格对面前的九龙杯看傻了眼,据说空杯倒满酒后,杯中会有九龙游动的身影。黑格爱不释手,居然将九龙杯偷偷放入自己的公文包中。

九龙杯是国宝,决不允许被盗走。必须让黑格交出来,但又不能太失他的脸面。该怎么办?周总理说;“我们可不以安排黑格将军观看魔术表演”。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欢迎宴会结束,美国客人被邀请到首都工人体育馆观看文艺表演,节目精彩纷呈,客人喜笑颜开。

最精彩的魔术节目登场,魔术师拿出(仿制)九龙杯,绕场一周让观众开眼界,(惊的黑格下意识按按公文包,哦,九龙杯还在里面)。魔术师突然撒手,九龙杯不翼而飞、不见了踪影。它去了哪里?魔术师让观众猜,显然猜不出?

这时,魔术师高声解密 ;“九龙杯在尊贵的黑格将军公文包中”!在众目睽睽下,黑格将军只得***装一头雾水不可思议?乖乖的将九龙杯交了出来。

这个故事显然属于虚构,但当时在民间津津乐道广为流传。兴趣点不在于讥讽美国人的贪婪,而在于颂杨中国人的智慧和对美国客人的宽容。

汉朝匡衡为了读书,偷的东西是光。等他功成名就后,又偷土地。

匡衡是一个有志向的农民,家境贫寒。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改变命运,必须读书。问题是他家连灯烛都买不起,那怎么办呢?只能白天干活,想方设法借点书,晚上从隔壁的富人家“偷”一点光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终于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受到器重,官运亨通。在他发达的时候,偷占土地,后被人告发。

成也在“偷”,败也在“偷”。


历史上偷的最高境界!
偷得浮生半日闲!我认为这是古人偷的最高境界。这是唐代李涉的诗句,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来古人也和现在一样,都在这个尘世中忙忙碌碌,失去了自我,变得迷茫,庸散。原来的志向被环境所迷失。诸葛亮也曾经说过:“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诗人也是这样的,因为环境的缘故,终日在醉梦之间,应付着自己周围身边的琐事,形成了一个不良习惯。在一个春天快要失去的日子里,逼自己去外面接触一下自然,换一种心情。
在鹤林寺遇到了修行的僧人,经过一番谈话,指点迷津,好像又回归了自然。整首诗的最后一句是这首诗的灵魂,而一个“偷”是这一句诗灵魂上的点睛之作。让我们豁然开朗,在这个世界上想得到一份宁静,只能“偷”一点时光了。

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这样,被世界的一些***象所迷惑,迷失自我,迷失本性。在这茫茫人海,迷茫世界中没有了方向,没有了精神。所以古人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也要守住自己那个淳朴的心,不被尘垢迷住。“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白在乾坤。”

如果能偷就多偷,偷足够的时光,修清净的本心。

朋友们感觉古人的这个“偷”字应该是值得推崇的吧?欢迎赐评!分享你的心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