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庆元年间的历史事件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庆元年间的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庆元县隶属浙江省丽水市。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2万,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莲都区、龙泉市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松阳七县,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丽水市古称处州,始名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至明洪武年间,演变成处州府。韩国也有个丽水市,位于朝鲜半岛最南端的丽水半岛。东经127°46′,北炜34°51′。东与庆尚道南海郡隔海相望,西临顺天湾,南面临南海,北连顺天市。 庆元县历史悠久,始置县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以皇帝年号为县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2003年12月11日 ,同意庆元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屏都镇五一、五二、五三、五四4个村划归松源镇管辖。调整后,松源镇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镇***驻地不变(松源街28号);屏都镇辖16个行政村,镇***驻地不变(菊水村)。
提到雷峰塔,首先想到是法海,许仙自迷白蛇精(白素贞),法海爱管闲事,便把白蛇精(白素贞)收了,把白蛇精(白素贞)压在雷锋塔下,后来法海成仙后,也改不了爱管闲事的毛病,最后惹怒玉帝,被天兵天将追杀,最后法海被逼无奈,只好逃到螃蟹里,法海发誓言,不到蟹类绝种的一天,决不出来。
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岸边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名字也足够响亮。特别是随着《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的传播和演绎,雷峰塔早已妇孺皆知。
在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获救。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更多称它为“黄妃塔”。
(倒塌前的雷锋古塔)
它是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7)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一座佛塔。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关于大家对雷锋塔的了解更多的来源于每年暑期档的《新白娘子传奇》传说故事,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雷锋塔也并非当初的真实面目,雷锋塔是怎么倒塌的,里面究竟有没有珍宝呢?
神话传说--西湖水干,雷锋塔倒
从电视剧中大家都知道,要想塔倒,除非西湖水干,其实这只是传说,西湖水并没有干,但雷锋塔早在1924就已倒塌;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电视剧中前年蛇妖白素贞因惹怒了法海,被镇压在塔下,白素贞手足姐妹小青及白素贞儿子许仕林救白素贞的执念感动观音,于是法海被迫放出白素贞。明朝,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雷峰塔以***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求子"等特异功能,屡屡遭到盗挖,加上年久失修,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这才是雷锋塔倒塌的真实原因。
倒塌后的塔内宝藏
雷锋塔砖砌塔身倒塌后,藏在塔砖内的《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在其底部地宫内发现了莲花座青铜佛像和可能装有佛螺髻发的铁函在内的60件珍贵文物和数千枚"***通宝"古钱币,其中神秘铁函内的鎏金塔是一座精美的四角金涂塔,鎏金银质,塔高35厘米,底座为方形,边长为12.6 厘米,在塔的四面饰有佛祖故事题材的浅浮雕;鎏金铜佛像高68厘米,共有两个底座,底座上有***,龙上有一莲花宝座,该佛像属国家一级文物;塔内文物是吴越王国鼎盛国貌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当时的工艺成就、佛教文化的影响,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就但《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在2016年时就拍卖出2875万人民币,每一件可谓稀世珍宝。
如今的名胜景区--雷锋塔
现如今人们所看到的雷锋塔是在原址上由2000年奠基,2002年竣工修建成,新塔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通高71.679米,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新塔结合民间故事及电视剧的每年推广,已成为杭州一大名胜景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庆元年间的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庆元年间的历史***概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