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戴望舒人物传记,戴望舒传记记载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戴望舒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戴望舒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

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

新诗,就在于新,从“五四”运动至今才不过10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孕育期,连婴儿期都算不上,已经出现了藏克家、艾青、徐志摩、贺敬之、北岛、顾城、海子、余秀华等优秀诗人,新诗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说新诗已死,那是文化短见和无知。

一、现代新诗与传统旧体诗相比,有如下明显优势势:

戴望舒人物传记,戴望舒传记记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大众化,参与人员空前,再无任何身份局限,完全突破知识分子的狭窄范围。余秀华的崛起,就是新诗大众化的里程碑。

(二)通俗化,与议论文散文小说、杂文、词赋等所有文章载体串通,情感天地广阔,不受任何格律限制。

(三)生活化,爱情诗,校园诗,青春诗,农民工诗,军营诗,乡村诗,都市诗,生活特色非常鲜明。

戴望舒人物传记,戴望舒传记记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四)***化,没有成形,但趋势明显。比如,今日头条里有大量这方面的诗人

(五)商业化,没有成形,但趋势明显。广告需要,促进商业诗的发展

(六)政治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革命红色诗,艾青是代表;一类是体现在哲理性方面,北岛是代表;一类是批判式,以朦胧体来表达,海子就是这类诗体的里程碑。

戴望舒人物传记,戴望舒传记记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新诗的幼稚

(一)没有完整的新诗理论体系。

古时候很多诗词不光讲究词美,意境美,还讲究诗词押韵。但随着年代的变化。好多诗字音也发生了变化。导致原本押韵的诗词慢慢不押韵了。所以没以前那么完美了。唐朝时期官话不是我们现在的官话。这点要明白。

新诗已经死了?谁说的?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就在说话的工夫,《今日头条》各类诗词栏目的新诗,就层出不穷,令人目不睱接。全国各类文学刊物,诗歌版块,尽管没有热门到洛阳纸贵的程度,但是想发表一首,也非易事。

诗歌从来就是小众文化。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说起,诗歌和诗人都只是星海北斗,宇宙日月。它永远都在那里,永远也都是小众。唯如此,才显示出诗歌的无穷魅力,诗人的卓尔不群,标新立异。即便是盛唐的万首诗集,放到千万,亿万人群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诗人能留下姓名的就更是寥若晨星。但是,谁敢说,诗歌就死了?诗人没出息?可见,单从数学角度看诗歌,新诗,是不对的,无异于缘木求鱼。

新诗由上世纪五四运动”起,几经波折,到今天已经蔚成一观,写诗的队伍从古稀老者到小小学童,从工人农民到学者书生。佳作名作虽然可数,但是总也不断。当然,把新诗到到亿万读者中,确是不堪夸数,但是,唐诗宋词如此说来也不过了了吗?

新诗相较于唐诗宋词《诗经》《楚辞》的千年传承,世代积淀,其年龄不过百岁,少有可圈可点处,不难理解。但是唐诗宋词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度就定格在那里了。后继者永远都是在延续其余声,感受其深蕴,发掘其精华,再难有大作为大突破。而新诗则不然。它如初升朝日,虽然冬不感其热,夏不感其凉,但是谁又敢说它可有可无,气息奄奄了呢?就发展前景,生命周期而言,中国的新诗正在生长,正在路上,尽管无法断言它的高峰何时崛起,但是相信一定会有。因为这才符合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

说新诗死了的人,不客气的说,过于急功近利了。诗歌从来都是人类精神殿堂上的珍供,从来都是人类命运的歌者,灵魂的祭司。它永远都高高在上,也永远都在普罗大众的心里。

时代在前进,新诗有一天会被人们忘掉前面那个“新”字。它也会老去。但是只要人类社会在,诗歌和诗人就在。无论其老新。只要它称得起那个“诗”字。

生活需要诗歌,时***育歌者。新诗不会死,因为生活在继续,时代在进步发展。不敢想象没有诗歌诗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时代又会如此寂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戴望舒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戴望舒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