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曲阜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曲阜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六言诗》孔融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羣僚率从祁祁。
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作者小传】:孔融(153 - 208)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
三监之乱,当权者都是不允许的,别说是武王,就算文王在世,也会像吃伯邑考的肉一样,治大国如烹管小肉鲜。所以管叔鲜被杀灭国,多少有些咎有自取。是故又何必求全责备周公呢。问题是,这事影响了有周一朝。周公恐惧流言日,为获得召公太公支持,给予齐候杀伐之权,给燕候不进贡之权,加上鲁候有天子祭祀礼乐之权,这就给未来的周天子很大的压力。杀一个管叔,还有几十个诸候也是姬姓管叔一样一样的地位,杀得了么?诸候们都向齐鲁燕学习,对进贡朝聃征伐都有了自已的想法,当然先前是和谐一把周天子,让他同意自己这么做,获取一个批复文件。后来是做了之后再通报一下周天子。再后来就懒得搞这些表面文章了。所以,周公摄政,也难怪管叔有怀疑,其他叔跟着怀疑,国人也传播怀疑。周公内心恐俱流言也是有道理的。以致于至今对幕后垂帘听政的所有周公们,还是或多或少有戒心的。
周文王姬昌和自己的妻子太姒(正室)有10个儿子,按照大到小排列,分别是:伯邑考、姬发(周武王)、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三监之乱(又称武庚之乱)的主要当事人是老三管叔鲜和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被周公旦打败后,武庚和管叔鲜被处死,老五蔡叔度被流放,老八霍叔处被废为庶民。(三监封国图,箭头所示是三监的封国)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这三兄弟本来被周武王安排在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的周边,监控武庚,被称作“三监”,对他们也是非常信任的,毕竟周武王消灭的只是商朝的核心武装力量,周边的商朝盟国根本没有伤筋动骨,一旦让商朝的后裔发展起来,局势不可控的。(周武王姬发剧照)
武王伐纣的第二年就病死了,这时周成王年幼,谁来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这是一个大问题。周公旦和周武王姬发的关系相当不错,是王族中的得力助手,周公旦曾经建议周武王在伐纣时以德服人,武王非常信任这个亲兄弟;其次是周召公,他也获得了周武王的信赖。周武王死后他们担心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可能分崩离析,于是周公旦和周召公共同辅佐周成王,以陕为界,东面归周公旦管辖,西边归周召公管辖,也算是制衡吧。
管叔鲜是老三,周公旦的是老四,管叔鲜心理有落差,老四怎么越过老三掌控东部,管理西部的周召公还是庶出的兄弟。于是造谣周公旦要取代周成王而发动叛乱。
周武王活着,管叔鲜也不敢发动叛乱,更不会杀了他。如果周武王活着他发动叛乱胜利的机会也不大,真发动叛乱,估计也是被杀的命运。
周武王建立国家后,忧心天下大事,经常睡不着觉,很快得病去世了。按照兄弟排行,管叔鲜是老三最有可能摄政,怀疑老四周公旦篡改了周武王的遗诏;再者,周公旦摄政后,严格限制诸侯的权利,姬发的弟弟们都对周公旦不满,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周公旦是为了整个周王朝设想的,他们的格局小。
管叔鲜联合老五蔡叔度和老八霍叔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旦要取代周成王。此时的武庚也想恢复商朝的国家,三个人和武庚以及东夷原来追随商朝的的几个小国家联合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像)
这三个人都和姬发、周公旦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别人没乱,自己人搞反叛,严重影响了周王朝的统治,好多诸侯都在看如何打、如何处理。周公旦取得周召公的支持后,亲率大军东征,第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三个亲兄弟,很***兄弟和武庚都被打败并抓获,流言蜚语被止住了。周公旦以“国家大义”为先,然后才是“兄弟情义”,对待首恶必须诛杀,以儆效尤,要让天下诸侯都信服,管叔鲜这个带头三哥和武庚就这样被杀了,老五蔡叔度被流放,老八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兄弟的封国也没了。对待殷商后人封地,周公旦并没有取消,而是选择没有参加叛乱的微子代替了武庚的位置,这都是周公旦以“国家大义”为先,以德服人,稳定了周王朝的总体局势。
此后几年,周公旦率军消灭了东夷诸国的叛乱,控制了沃野千里的中原和东夷的广大地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曲阜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曲阜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