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晋人物传记阅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魏晋人物传记阅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书·叔孙俊传》是《魏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叔孙俊的生平事迹。叔孙俊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魏国历任要职,才干出众,深得曹魏***的重用。他主持修建运河,加强边防防御,有很高的治国才能。这篇传记详细记录了叔孙俊的政绩和贡献,对研究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01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其诗仅存二十余首,全部是乐府。以《薤露行》《蒿里行》为代表的诗作,描述了汉末战乱和人民的疾苦;以《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作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求贤如渴的宽阔胸襟,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
曹操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统帅,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02
曹植才高八斗,就文学成就来说,是“三曹”中最突出的。其生活和创作以公元二二零年曹丕称帝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其前期诗作《赠丁翼》《名都篇》《白马篇》《薤露篇》等等,都表现了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其后期诗作《七哀》《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等,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对政治上相互倾轧的愤懑和抗争的思想。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汉末一直是儒家思想为主流。东汉末年适应于社会的变化,除儒家之外,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等各派思想又都有所发展,这是一个思潮奔涌的时代。
汉末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建安文学以魏国为主,而曹氏父子三人除了爱好文学、招揽文人之外,自己本身就是文学创作者。建安文学广泛接纳社会现实承继汉乐府,是现实主义流派的发展***。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建安风骨”。汉末喜评文学之风气,表现文学之精神。正是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倡导当时文学之抒情化、个性化。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以乐府歌辞反映现实,表现了雄主壮志和坚强进取,其作品中满是慷慨悲歌的抒情气息。曹操的诗与文都是简洁朴素,不再像汉代的宏文大赋那么铺张堆砌,在质朴的文笔中带着气魄与锋芒。
三曹中的曹植则是建安时人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中流露出非凡的才华,诗、文、赋具全。钟嵘《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华茂”,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灵气。曹植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同时代的作家中表现出超凡的艺术气质比如说贴切的比喻、精致的词藻等等。
曹丕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作者。他的作品《燕歌行》是诞生于汉代旧乐府题目之上,新起形式,逐句押韵的一种新的形式,即七言诗。曹丕善作诗而且写情动人,善作文而既通俗又清丽。三曹之中唯有曹丕写了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典论》,这是现存最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曹丕把文学的地位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对文学的兴盛起到了很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国时期,虽然汉室衰微,天下动荡,然而文化却没有因此衰落,反而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其中比较有名的当数“三曹”和“建安七子”了。从东汉末代的建安年间,直到魏明帝最后一年,期间出现的这众多的文人,用自己的文字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建安文学。
“三曹”是建安文学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指魏武帝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魏文帝曹丕和陈思王曹植。三人属父子兄弟,虽文风笔法却却各具特色,但殊途同归,三人的文学成就与地位都很高,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有表现他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也有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的《观沧海》;还有表现他积极进取精神的《龟虽寿》。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才高八斗的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与李白、苏轼并称诗家“仙才”。曹植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比如《赠丁翼》、《白马篇》等,而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七哀》、《野田黄雀行》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被称为“文苑奇葩”的《洛神赋》。
作为“三曹”之中,名声最不显著的曹丕,实际上对建安文学乃至后世文学发展的贡献也很大。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一生存有辞赋30篇,诗40余首,其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形式多样,以五、七言见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曹丕对文坛最大的贡献是其《燕歌行》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其所作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我国文学批评之祖。
曹操主要作品,万里行、度关山、对酒、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诗20多首,反映末***社会与百姓苦难,诗20多首,部份记录汉末董卓之乱混乱历史。曹植,推动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散文同样具有情兼雅怨,丰富多样,才华出众,文***飞扬。著名文章有七哀诗、白马篇、门有万里客、洛神赋等,因文学上的造诣而与曹操、曹丕称三曹。曹丕,于公元22年废汉自立是魏武帝,诗形式多样,有四、五、六、七言诗,多为抒发对人生感慨和人生哲理诗,游乐宴游诗。代表作品有典论、燕歌行、登城赋、陌上桑40余首,抒情意浓、含蓄深情的佳作。
谢邀。
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在“三曹”之中是比较全面的,主要因为他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
如果要单论诗词歌赋方面的成就,比如诗还是曹操的第一,赋是曹植第一,曹丕在诗、赋上不是第二就是第三。
象曹操的诗,别说是在他们父子三人中去评论,即使整个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也是第一位大诗人。曹操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首都是传唱至今的精品,是一个时代的高峰。曹植虽然“七步成诗”,但象曹操那样高水平的诗几乎没有。但曹丕的两首《燕歌行》写得极好,可以与曹操的诗比肩了。所以论诗的话,曹操第一,曹丕第二,曹植第三。
曹植在词赋上面成就最高。著名的《洛神赋》和《铜雀台赋》都是千古奇文,这是曹操和曹丕没法比的。
曹丕的《典论 · 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成为了千古至论。
真隐士,没高人,这些人抱朴归真,是***,但不是高人。这些人对社会没贡献,对什么都淡薄,什么都不如清净的生活重要。可以说是出离了常人的范畴,常人看待这些人就是病人,疯子,神经病啊。
有一种隐士,自古至今都不缺,为了当官先归隐,比如唐朝那些隐士为啥都爱去终南山呢,离长安近啊,在这隐居,啥也不耽误,该交际交际,皇上万一哪天听闻自己是避世高人,要见见多方便啊,拔脚就到。这帮人里比较典型的就是卢藏先生了,高宗去哪,他就到附近隐居……高宗在长安,他就终南山,武则天去洛阳,他就去少室山。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就是说这位卢藏卢大人,卢相爷呢。今天这种人也不少,归隐山林,还天天秀朋友圈,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淡泊名利岁月静好,这种臭不要的算不得高人,只是别有用心的人。
还有一种隐士,倒是让人大大的崇敬,就是像曹操,诸葛孔明那样的,有大格局,有大抱负,隐居也是博取声望的手段,但出世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他们的想做的是拯万民于水火的大事业,这种人算得上高人。
古人视自然生态是上苍贈于人类的免费礼物。而今天的自然生态都是有主的。古人隐居不受扰,而现在寺庙都用手段炒。你想清心寡欲都没门。搭个草舍属于违建,拆你没商量,现在何来净土,只能修心一片静,
隐士在历朝历代都有,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按照古代社会地位划分:士,农,工,商。"士"属于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士"是预备役知识分子。隐士既归隐山林的知识分子。隐士产生的原因用孔孑话说:"邦则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文人有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依负权势,有超人才华游走于社会边缘,安于贫困,耕读于山野之中,有较高社会声望的人就成了隐士。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讨"恶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鬼谷子,黄石公隐居山野,陪养一批济世人杰是隐士中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一代高士。陈抟老祖,水镜先生,竹林七贤是逃避现实,尚清谈,远离政治,过田园生活的一批知识分子。最有个性的是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黑暗,辞官归隐居园田甘愿"***菊东篱下,优然见南山"″久在凡笼里,复得反自然"的田园生活。
隐士,避世者也。注意:首先要自己有“士”的资格,其次,避开世俗社会必须要有生存条件。那种“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不过是块遮羞布罢了!我们只讨论隐于野这种情况。在农业社会里,山野荒林就是生产***,也是人的生活保障,即人的生命保障。某些士人,避世隐居山林,在有保障的前提下,用此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白。尧舜之许由,司马之陶潜,可称为真隐者。其他人无非是走“终南捷径”而已,不值一哂!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唯一无二的人,范蠡,三种隐的方式都有,这才是真正的懂得“隐”的意义之人!隐于朝,助勾践灭吴。隐于市,陶朱公货殖三聚三散千金。隐于野,㩗西子泛四海。这才是心怀天下,悯民疾苦,洁身自好,三方面都照顾到的能臣,慧商,智士。你能找得出第二个吗?一一应该提醒的是:那是农业社会,小土地经营,皇权鞭长莫及之地,才会有隐士。工商社会与西方国家历史上从未产生过隐士,(修道士不算数)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晋人物传记阅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晋人物传记阅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