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曹操历史事件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曹操历史事件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史书评论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古今评说
李瓒:“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鲍信:“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
凉茂:“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
曹操是个非常敞亮的人!作为周公的脑残粉,曹操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果三国时期有感动中国,曹操绝对可以上榜。曹操进攻徐州时,兖州集体反叛,曹操断言:只有魏种不会背叛我。当听说魏种真的背叛自己时,曹操气得咬牙切齿,发誓一定要杀了他。谁知日后俘获魏种时,脸被打的肿呼呼的曹操还是因爱才而赦免了他。曹操(155——220)政治家。字孟德,小名阿瞒。魏武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出身宦官家庭。祖父曹滕是声威显赫大宦官,父曹嵩是曹滕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出身非名门望族,受世族轻贱,不以为意,胸怀大志。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加入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初平三年(192年)进据兖州,诱降黄巾军30余万,选练精锐编为“青州军”。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河南许昌县东),用其名义号令诸侯,扩大了政治影响。在许昌等地实行屯田,积蓄军资,次第翦灭黄河以南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之役以少胜多,大败北方军阀袁绍,兼并青、冀、幽、并四州,又挫败南侵的少数民族乌恒蹋顿单于,使分裂的中国北方重归一统。建安十三年(238年)进位为丞相,寻将南下,被吳国孙权和蜀国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于是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不久封魏王。曹***后,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帝。曹操在统一中原,奠定魏国基业的同时,***取积极措施使北方社会凋敝的经济走向复苏,秩序由乱而治。这些措施主要有:①屯田和兴修水利。曹操在收降黄巾军以后,拥有大批耕牛、人力,于是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命郡国各置田官,募集流亡,广泛推行屯田制度。屯田军被编成军队形式,分种国有土地,按四六分成比例向国家缴纳地租,虽负担较重,但生活较有保障,使曹操在较短时间内缓解了军粮匮乏问题。他还锐意兴建水利工程,先后组织人力修筑淮河流域的芍陂、关中的临晋陂、幽州的戾陵遏等水利灌溉设施。这些振兴农业的措施成效显著,所以后来的一些统治者仿行。②唯才是举。曹操在政治上是位力图清除积弊以实现其雄心大志的改革家,在选任官吏上行用新法。东汉以来,世族门阀的势力盘根错节。曹操积极争取朝野名士的支持,藉其威望镇怃地方,不少失意文士远道投奔,成为他的得力辅弼。对不肯攀附的名士,予以打击,先后杀孔融、杨修、魏讽,意在摆脱名门豪族势力的钤辖以树立专制统治。他主张“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官原则。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将不齿于名教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材,以及“高才异质”的文吏一概网罗搜求,对制止世族地主专擅***,重建专制集权统治,起到积极作用。他精熟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有文***,诗篇气魄宏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新简洁,在文学史上与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建安文学的代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曹操历史***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曹操历史***评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