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虞世南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虞世南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译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叫声自梧桐林向远处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高贵的形象。
诗中寓意是指一个人有本事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借助其他力量。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非常感谢吾小慈提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和大家共同赏析一下这首诗,互相学习。
虞世南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生于南北朝时期后梁大定四年(公元558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7月11日),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虞世南博闻强识,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咏蝉诗,那这首咏蝉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或者说有什么寓意呢?还是从原诗说起吧。一步一步地往下说。
原诗:
注释:
緌(ruí): 唐代的一种帽子,结在颌下面帽带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流响:蝉连绵不断的高昂的鸣叫声。
藉(jiè):借的通***字。借助的意思。
译文:
蝉垂着触须饮着清清的露水,连绵不绝的长鸣声从疏朗的梧桐树中传来。
因为蝉栖居在高大的梧桐树上的缘故,所以蝉发出的鸣叫声自然清远悠长,这声音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传送。
唐诗中的蝉,其实是有着高尚的品质,一如人一样,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一起来看看。
打开《唐诗鉴赏辞典》,第一首便是隋末唐初的虞世南的《蝉》。历代咏“梅兰竹菊”,咏山咏水咏柳的诗词很多,可是咏蝉的诗词并不多见。
蝉,雅名蜩,俗称“知了”,在夏、秋季鸣叫,声音响亮,吸树汁为食。它本是一种昆虫,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寓自己高洁的情怀。
小时候,家住农村,十分喜欢捕蝉。一到夏天,那也正是暑***的时候,屋后面有一片树林,最喜欢中午的时候拿着竹竿,和好面筋,不顾酷暑去树林里面捕蝉。听着蝉鸣,抬头向树上望去,不久便能找到蝉的藏身之所,这时候,把和好的面筋放到竹竿的尖尖上,慢慢举起竹竿,小心翼翼得靠近蝉,然后迅速朝蝉翅粘去,蝉就逃不脱了。
那时候小学课本里一首诗写的好: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虞世南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虞世南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