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盛世毁于一旦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盛世毁于一旦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羯族是五胡诸族中存在感最差的一个,它本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匈奴羌渠部的后裔——此外还有源出月氏、羌、康居、栗特之说,人口基数小且地位低下。匈奴都湮没于历史长河更别说羯族了,若不是石勒建立后赵它都很难被单列出来。
羯族可以说兴也后赵亡也后赵,没有后赵会消失得更快,有了后赵则消失得更彻底。匈奴建立汉赵时许多羯人被迁往内地,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化很容易被同化。建立后赵的是聚集在上党武乡羯室(今属山西榆社县)的一支,也因为灾荒被贩卖充军亡散各地,连贵族出身的石勒——其祖父、父亲是部落小帅——都被带上枷锁卖去了山东。若不是石勒建立后赵,这些人也难逃炮灰和同化的命运。
需要说明的是,后赵是石勒这个羯族精英建立的***,但并不以羯族为主体。石勒发家的“十八骑”中既有匈奴人也有月氏和西域胡,后来组建的“君子营”智囊团基本都是***,将士则囊括了匈奴、氐、羌和***——其中包括给后赵带来灭顶之灾的冉闵。
后赵***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聚拢羯族的作用,但因为存世较短——30余年,也没有特别增加本族人口的举措,加上战争减员人口基数依然不大。重新聚集的羯族后来被冉闵集中屠戮,男女老少杀了20多万,差不多亡族了。幸存者中有1万人辗转襄国城和关中,到北魏时被同化,另有一部分投奔慕容氏逐渐鲜卑化。失去独立存在的条件,羯族这个称谓也就消失了。
由于羯族对中原***的血腥***和压迫,激起了***的愤怒,后赵大将冉闵发起了著名的杀胡令,燃起了***的复仇之心,对羯族以及胡人展开了血腥报复,凡是羯人通通杀之,大量的羯族被******,羯人死的死逃的逃,吓的羯人是闻风丧胆,多数羯人被******,逃掉的也大都冻死饿死,羯人几乎灭族。这保全了***的力量,致使后来***的再次掘起,使得***(华夏文明)得以沿续。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青史回声,今天我为大家解答“唐朝由盛转衰是否与安史之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过安史之乱的影响可不仅仅是唐朝由盛转衰那么简单,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条分水岭,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条分水岭。安史之乱的确给大唐王朝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也大大削弱了***王朝的国力,此后,***王朝“苟延残喘”。
但是也不见得是一蹶不振,到9世纪初,唐朝有一段时间有着“中兴”的迹象,可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皇帝后,唐王朝再次“一蹶不振”,直到黄巢起义爆发后,唐王朝由此敲响了灭亡的
丧钟。
其一,安史之乱之前,夸张地说,那时候的唐朝已经算是封建社会的巅峰状态,不仅国泰民安,而且万国来朝。可是安史之乱却给这个已经承平已久的***帝国打了个措手不及。短短时间内,安禄山的叛军就席卷了整个河北,并一路西去,***一陪都洛阳、一首都长安,皆陷于安史叛军之手,从此,***王朝的政治格局完全打破。
安史之乱前,***中央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可是安史之乱的爆发,让***中央十二卫彻底暴露出来,指望着这些禁军来平叛,就如同让母猪上树一样困难,所以朝廷也只能默认各地节度使自己募兵,掌握地方上的军政大权。
即使是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中央的威慑力也一去不复返了。一大批的节度使明着是听中央的命令,但是暗地里早已经不把中央当回事儿。
其二,安史之乱也不仅仅让唐王朝由盛转衰,也影响后世的文臣武将地位。
皇帝怕了!安史之乱,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皇帝太信任武将了,不仅授予重任,而且还给予地方军政大权,这些武将节度使完全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最致命的一点,在玄宗时期,北方边疆是***用了募兵制,换句话说,这些地方节度使可以自行募兵,完全不用理会皇帝,于是这些士兵是只知有节度使,而不知有皇帝。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发军饷的是那些节度使,你说他们听命于谁?皇帝太过遥远,节度使的命令才是圣旨!
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为了安抚众节度使,***王朝并没有对那些节度使赶尽杀绝,反而大肆册封,这一个节度使,那一个节度使,武将造反的阴影让皇帝们仍然心惊胆战。
所以宋朝立国,赵匡胤就实行了“重文抑武”的长久国策,不仅“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跟随他打天下的兄弟们的兵权,而且让制定了一个规矩:带兵不调兵,调兵不带兵。令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安史之乱标志着唐王朝彻底失去了对节度使的掌控。
安史之乱与节度使的权利过大有着直接的关系。唐朝开国时并没有设置节度使,而是在唐玄宗***十年时在边疆设置节度使。一开始也没问题,唐玄宗重用的都是***将领,唐王朝对节度使的掌控比较到位。但一个人的出现使这种局面出现改变,这时不得不提到一代奸相李林甫,因为担心节度使出任宰相夺走自己的权利,于是向唐玄宗建议重用胡人将领为节度使,认为胡人出生于蛮荒之中比较善战,可以帮住唐玄宗剿灭边疆的敌人。而唐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宰相必须由***担任,堵死了***节度使因为战功升到宰相的通道。
等到奸相李林甫上任,故意挑起胡人将领哥舒翰与安禄山的斗争,导致安禄山反叛之心日盛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最后安史之乱被平定,唐王朝领土打成一片废墟,连回纥一万匹马都没有钱购买,唐王朝没有钱允许节度使自行筹措军费,于是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唐王朝彻底失去了掌控节度使的方法。造成节度使的权利过大经常发生反叛,成为唐王朝噩梦。
有着直接的关系,安世治乱之前就是唐朝发展顶峰的***盛世,而安世之乱之后,唐朝的生产力水平则直接跌到了谷底,并且开始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此后,无论,唐王朝是发动战争,还是进行笼络,这个尾大不掉的问题总是不能解决,直到150年后,另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朱温,杀了唐哀帝李祝篡位,唐朝正式灭亡。
要理解安世之乱,首先的知道“节度使”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唐王朝此前经过100余年的扩张,幅员辽阔,而边疆又少数民族林立,中央***,无力维持巨大的军力来进行守备,所以就将辖区划为一片一片的,并且让这些辖区里的地方长官的由来,这就是募兵制的由来。
另一方面,中央***也没有足够的财政来维持边境边境通过募兵而来的庞大军队,所以便让地方长官,自行带着士兵,人民进行屯田,自己来养活军队,要知道中国古代的财政来源主要是百姓缴纳的粮食,所以等于这些辖区也就有了财***,而且慢慢的,也获得了司法权。
就这样节度使就形成了,其实就它们已经相当于一个个小的王国。
而在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还相当信任安禄山,不理朝政,行政大全完全由奸相杨国忠把持,安禄山多次进京刺探虚实,最后决定反叛。这个安禄山其实就是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他反叛时总兵力有二十万。唐王朝虽然可调动的兵力有四十万,但是,因为都沉迷于乱世的歌舞升平里,战斗素质比起常年与少数民族作斗争的兵力自然是弱,而且这里面只有9万中央军,因此战斗时几乎是一触即溃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唐王朝并不是依靠自己的中央军来平定的叛军的,而是其他节度使的军队,比如在评判中表现最突出的郭子仪,李光弼,其实就是朔方节度使。
虽然经过8年的艰苦平叛,安史之乱总算是被平定了,但是天下已经残破不堪,战前共有人口5200万,战后却不到1600万,人口损失比例高达67.9%。
但是人口的损失是暂时的,重要的是其他节度使看到了中央***的实力弱小,而且还看到了安禄山,史思明反叛的成果,虽然是失败了,但是毕竟差点最终把唐朝给灭亡了,要是我们也试试呢,这样的想法在节度使中像瘟疫一样蔓延,于是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央开始控制不了地方,这其中又以河北三镇闹得最凶,比如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实际上,唐王朝的地方***已经暴走了。
另一方面,长期的评判使得百姓流离失所,不断有百姓起义造反,所以唐王朝陷入了两线作战,一方面是叛军,另一方面却是自己的人民,这样无疑使局面变得更加恶劣,也使***失去了人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盛世毁于一旦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盛世毁于一旦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