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棣人物传记200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朱棣人物传记200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难分高下!
如果要从文献书籍中去了解历史的可信度,还是外国的历史书籍,可信度比较大一些。因为外国的史书是通过辩证思维谱写出来的。而中国的史书都是由胜利者用正能量思维写出来的。这就缺少辩证思维,也降低了可信度。
中国的史书基本都是由下一个朝代编写的,元修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通常前朝乃后朝所灭,让后朝修前朝史,必然会大力抹黑前朝,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但是,中国的史书,尤其古史,史家更有节操,且不受统治者强权左右。至于唐以后之正史,多受君权制约,可信度稍低。而外国没有记载史书的习惯,可信度参差不齐,因此中外史书的可信度难分高下。
研究四百年前的古代史,地球上只有中国有完整资料。这个世界至今都伪史盛行,唯独中国历史根据和脉络鲜明。而且国家历史、地方历史、县志、乡志、个人传记,一应俱全,互相印证。以至于中国史学界认为“孤本不入正史”。一方面说明治史严谨,一方面也说明史料之丰富、文明之发达。
反观西方,别说孤本、赝品都入史。西方几乎没有历史,所以开始疯狂收集和陈列各种文物,以证明自己的历史并不虚幻,于是文物伪造成风,至今大量文物也没有讲清楚真的还是***的。
博物架这种东西,中国自古就有,而用博物馆来证明自己的历史,中国没有。因为中国不需要。所以中国人并不有心收藏所谓历史证据,只有文玩和书画被代代相传。尤其是书画,保存期限本就不长,于是西方有人就开始攻击中国历史,污蔑中国古书都是伪造的,可谓贼喊捉贼。
中文之“史”字本义为掌管书册之人,书册何来?
中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习惯,起初是为了备忘,后来有心的人从这些千变万化的备忘里找到了某些规律,而且还发现在这些规律和变化指导下可以趋吉避凶,于是就有了占卜。
那些聪明人不想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秘密,占卜一事就逐渐神秘化,被有意地编撰成一些密码,并逐渐完备,可以说这便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的由来,也称为隐学。
一般来讲,掌握着隐学的集团便掌控着这个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发现之前掌控的规律并不足以让他们很好地主导这个世界,所以便开始组织专门的人员去搜集更多的事件来丰富自己的数据库,从而增强手中的控制能力。史官、天相官、气象员、数学家等应运而出,各种观测职责也越来越细。《礼记》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这些东西被称为显学。
由此可见,越客观的东西对统治者越有利,只是被公之于众的真实有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西方也有这样的人,但他们大多都不是有组织的,或者说官方的。而且靠行吟诗人口口相传的比较多。为了方便记忆,这些资料大多会被变成故事或朗朗上口的诗歌形式,规模比较宏大的就叫做史诗。最具代表性的比如荷马。
所以他们的历史叫做“history”,词根是“story”,也就是故事。
这样一分析,哪边的更可信就一目了然了。
由于人无法活的足够久远,想要获得前人的信息,史书是最直接方式之一。
中国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如晋国之《乘》、郑国之《志》、楚国之《梼杌》、鲁国之《春秋》等,《墨子》里面说墨翟曾见过“百国春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春秋》《左传》、《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
四处搞殖民统治的欧美人,和爱搞历史发明的日韩,怎么看都不是可信之人。
前几年,我买了本《太后与我》,刷新了我的三观。这本书的作者巴恪思曾是英国外交部驻大清的翻译,在书中坚持说自己是慈禧的情人。有兴趣的朋友,翻看此书的第115页。。。
哎,这就是外国人。更可气的是,国内竟然有出版社给发表了。。。
外国本来就缺少官方修史,很多个人搞史书的又多是为了谋个名气。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很难让人信服。就是近代外国非常出彩的考古工作,最初也是为了“夺宝”!根本不是为了史学研究。所以,也没啥好说的。
而日本人和韩国人更厉害,都是历史发明家。尤其是那个叫藤村新一的,在日本伪造了几十处***遗址,愣是把日本的历史往前推了70万年!
(文|勇战王聊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户部尚书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它关系着国计民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人三掌户部印,可见这个人是多么的受到皇帝的重视,他就是郭资。那么郭资为什么能三掌户部印呢?
第一掌:在1403年2月,郭资第一次任户部尚书,着力发展北平的经济,为以后的迁都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并且能稳定民心,使得国家和人民的生活达到快速的发展。
第二掌:在1420年,也是临危受命,在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走马上任,比如迁都的花费,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郑和下西洋等等,在他上任期间,利用一系列促进经济的改革措施,使得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第三掌:在1429年,出于对国家的忠心和对皇帝的感恩之心,再次出山,力挽狂澜,让国家的经济危机快速的渡过,从而使国泰民安,可惜遗憾的是,死在了任上,真可谓为国为民死而后已啊。
总之,郭资能够三掌户部,一方面是皇帝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还是他的爱国之心,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着想,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比较擅长,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能够快速的找到根源,从而知道怎样治理。
郭资是河北武安人(今邯郸下辖),在明朝历任三次户部尚书。历经五朝,他为何如此受到历任明皇看重?为人做事的方法,对于要求进步的人士很有借鉴意义。
郭资在洪武十八年就中了进士,用了十年时间累升到从二品的北平左布政使。这个布政使主管行政,入朝比肩六部,相当于“省部级”干部,属于封疆大吏,官权极重,而且郭资深受朱元璋的赏识与重用。
以朱元璋的用人标准,一是“能”二是“清”,可以看出郭资为官既是能臣,又是廉吏。
到了建文帝时代,不得不说郭资很有远见,暗中和朱棣互通款曲,有所勾结。而且在朱棣起兵“靖难”后,郭资第一时间投靠。这让朱棣也极为高兴,主动投靠和见风使舵的当然要区别对待。
在朱棣夺位的几年中,郭资被留在北平辅佐世子,并且主管军饷钱粮工作,1402年入阁,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兼北平布政使。后1403年,北平升格为北京,[_a***_]明都还在南京,但北京另有一套行政系统,已经成为陪都。
一直到永乐十八年迁都前,郭资一直主管北京的行政工作,只是称呼为“行部”。等朱棣迁都完毕,将行部撤销,郭资改任户部尚书。虽然只是部级干部,户部管的事情真不少,疆土、户籍、赋税、俸禄、财政,这些职能统归户部,职能远超如今的财政部。
三任户部尚书,已经是宣德皇帝时期,当时的郭资已经六十九岁高龄,已经退休在家。为何那么多官员不用,却看中已是耄耋老翁的郭资?因为明朝财政出状况了,耽误朝廷用钱,那可是天大的事。主因之一,是大明宝钞大家不认,只认白花花的银子。
郭资(1361—1433年),字存性,号静岩,武安西马庄村人。他曾为明代四朝重臣。明永乐年间,曾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师,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治国经世之才,三次出任户部尚书,在促进社会局面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郭资首次掌户部印,时间并不长。在永乐元年二月,郭资由户部尚书兼北平布政使,这是郭资第一次任户部尚书,跨度两年。
第二次任户部尚书,北京城在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修建完成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郭资二掌户部,是在由于永乐皇帝几个历史大手笔如营建北京,郑和下西洋,征讨漠北残元等行动后,国库空虚之情况下,临危受命,再度出任户部尚书。郭资不负众望,果然使国家财政有所起色。史称郭资“治钱谷有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郭资三掌户部,己是致仕即退休,回老家颐养天年之时。时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皇帝朱膽基即位,在1429春,国家金融财政出现问题,久难克服。尤其大明宝钞流通不畅问题,己经影响国计民生,下诏郭资,恳请复出。
郭资到任不久,亮出头彩,在京杭大运河交通要冲如扬州、临清、南京、河西务等处,设立钞关。一是推动宝钞回收与流通,再是为国聚财,充盈国库等。随后,郭资又打出几招组合拳,拳拳生威,使困扰大明帝国之金融财政问题,得以基本顺利解决,达到良好效果。郭资以七十古稀,为国家再立新功。
第三次执掌户部,为1429年夏至1433年冬,时间跨度为五年。由于年事已高,积劳成疾,最终病倒直至逝于户部尚书任上。
郭资三掌户部,善始善终,政绩卓越,备受信赖与器重。为何能在不易做之户部官,三度出任?简单言之,一是才干出色;再是为政清廉,三是术有专长,四是光明正大,五是尽心尽力,六是德高望重,七是一心为国,八是功勋卓著,九是历史机缘,十是和永乐、仁宗、宣德三位皇帝私谊较深。似是如此,三掌户部,十二冬春,顺水顺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棣人物传记200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棣人物传记2000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