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阳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杜甫、白居易、玄奘和班超等。 杜甫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深沉,字句之间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2、刘禹锡:洛阳人,中唐诗人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长期在洛阳任职。李商隐:长期生活于洛阳。 杜牧,曾在洛阳任御史。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 其先太原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
3、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 他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
4、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龙门香山。
5、他到天竺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人为纪念他,在其故乡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内大殿为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现在尚为完好。他的父亲陈惠在隋代曾任江陵县令,二哥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
1、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期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并在临走前焚毁宫殿、官府、民宅,致使洛阳周围200里内尽成瓦砾,此为洛阳西周成周城建成之后第一次被焚毁。
2、上元二年(761年),唐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安史之乱中,由于叛军和回纥兵的焚杀抢掠,帝都洛阳损失惨重。 民国33年(1944年)春,陷于困境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
3、洛阳的衰落是因为洛阳比赛的地理位置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在中堂之后战火是一直在进行的所以当时的经济中心就是像江淮一带蔓延了。再加上雍容16周的丧尸,大幅度的削减了北方的空间。
董卓之乱 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
洛阳的历史典故有鲤鱼跳龙门、洛阳纸贵、定鼎中原、前倨后恭、挑肥拣瘦、程门立雪、乐不思蜀、马革裹尸、小时了了、数典忘祖等等。
洛阳老君山的传说 传说,太上老君李耳曾在洛阳一座山上归隐修炼,在写成《道德经》后,他就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后来唐太宗给这座山赐名为“老君山”。
洛阳孟津历史典如下:黄河现龙马 相传很久以前,洛阳东北40里地黄河边上的孟津,有一年从黄河里爬出来一个怪物,龙头马身,头上还有一对麒麟角。这个怪物不光长得庞大,而且跑起来飞快。它一张嘴,就能活吞一个人。
接着,袁绍等各界诸侯国征讨董卓,董卓为躲避讨伐,要挟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并在临走时烧毁城堡、官衙、民居,导致洛阳周边200里内尽成废墟,此为洛阳西汉成周城完工以后第一次被烧毁。
历史上洛阳被屠城**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期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并在临走前焚毁宫殿、官府、民宅,致使洛阳周围200里内尽成瓦砾,此为洛阳西周成周城建成之后第一次被焚毁。
自1127年到1140年的十几年间,宋金反复争夺,洛阳几易其手,城内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宅悉数被毁,真正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