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公元前 500 年)是中国军事战略家和将军,最著名的是着有《孙子兵法》,这是一部关于军事战略的论文(也称为十三章)。
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孙武(约前535—约前470),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史记》在论及孙子的生平时说:「阖闾知孙子能用兵,率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1、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春秋时期齐国人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
3、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人。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即孙武(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卫国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孙子(公元前 500 年)是中国军事战略家和将军,最著名的是着有《孙子兵法》,这是一部关于军事战略的论文(也称为十三章)。
从此,孙子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安邦治国,发展军力。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
1、《孙子吴起列传》叙述战国初期吴起在魏国先后为魏文侯、魏武侯任西河守,身为魏武侯女婿的魏国宰相公叔排斥吴起,公叔的仆人给公叔进献离间吴起与魏武侯的办法,他说:“起易去也。”“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2、孙子吴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吴起的生平和战争策略。他们的思想和策略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所学习和运用。
3、他的传记中,继上文虚线又连续正面记述了他的三个故事:教田忌***取胜的方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这都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围魏救赵,是体现他战略思想的典范。
4、古有《孙子兵法》,知道有孙武其人。然吴起却闻所未闻。今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方知有吴起。读过《大学》,乃修身之学问,知其为曾子著书。吴起曾师从曾子,后因其违背礼教,将之逐出师门。
5、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吴起。吴起娶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
1、孙子即孙武(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2、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 。 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3、孙子不是孙膑,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孙子原名孙武,齐国人。 孙武到齐国之后。
4、孙子原名孙武,孙子和孙膑是祖孙关系。孙子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孙膑创的是“孙膑兵法”,所以孙子是孙武。
5、不是一个人!! 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中文中孙子有多种用法。
6、为使称谓统一,书中统称孙武——编者注)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在今山东鄄城人,汉族。孙武后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