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佛道的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关于佛道的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第一种是崇佛信佛,认为出家可以养心治病。
第二种是失去宠爱,被逐出宫廷,无处可去。第三种是政治斗争失败,躲灾去祸。
第四种是皇位更迭成了牺牲品.无奈出家。
第五种是因为幼主嗣位后,两宫争权,失败的被迫出家。
皇后虽然母仪天下,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可是这只是表面现象,想一想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怎么也要雨露均沾吧嘿嘿,而且身为皇后,必须要事事小心,每天过着提心掉胆的生活,生怕有人谋害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对佛教是十分推崇的,全国各地都在大肆兴建寺院,仅当时的洛阳城就有1367所寺庙,全国出家僧尼有200余万人,而且当时寺院的待遇是相当好的,什么也不用干,只管享受,由广大劳动人民来买单。
除了生活外还有就是如健康原因或者寻求政治避难等。皇后出家的寺院其实只是说是寺院,
但是于宫内差异不大,而且没有那么多规矩,也不会有勾心斗角的事情,所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另外还有生理需求,拿瑶光寺为例,此寺庙是由统治者们出资修建的,不仅富丽堂皇,还有大量宫女供皇后妃子使唤。少了宫闱内规的约束,她们的私生活便更加的放荡、***,因此幽静的佛家重地变成了淫乐之地。
诗文。宋濂(1310年11月4日[1] —1381年6月20日[2] ),初名寿[3]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3] ,汉族,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4]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3] 希望***纳!谢谢!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白居易自说“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他的传记也说“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他师傅是马祖的***香山如满禅师,就于香山“结香火社”,他死时遗命家人把他“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可见他对佛门的因缘之深。 (引自《白居易与佛教》
王维
王维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他尤其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故取号“摩诘”。他本人写《过福禅师兰若》《谒璇上人并序》等。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的材料。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所作诗文,意境幽绝。他的诗篇多以山水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
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佛道的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佛道的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