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写历史事件的名家散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写历史事件的名家散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梁衡有很多评论古人的文章,比如评价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比如评价李清照的《乱世中的美神》。
还有赵剑敏的《竹林七贤》一书,全书都是评价古人的散文。很有文学素养。这个问题是一篇🉐️用万言才能说清的问题,我无法在尺幅之内的短信中写出让人觉得满意的答复,但是为了应景我就想到哪说到哪,权当是我的疯言疯语吧。
先说先秦文学,它泛指上古时代到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神话韵文化如巜诗经》及楚辞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而一致公认为最古老先秦文学的是尚书,先秦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是研究华厦民族早期历史文化的零公里处,由于当时中原各地还没有统一,所以那时的文学多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中国文化是由北方而渗透南方的,因此儒家散文便带着鲜明的北方人重实际的特点,相反南方文化的特色则是想象瑰奇,诡异幽秘比如屈原和宋玉的一些作品就有这些特点。,它们是文化由黄河流播到楚国之后打上了想象丰富文辞优美华丽的特色
说清了先秦文学的总概念、我们再来看一下子系统的先秦时期的散文吧。
先秦散文是指中国春秋未到战国时代的散文,具体分为叙事散文和历史散文又叫说理散文两大类。
再梳理一下又包括一:儒家经典,鲁迅说的三坟五典有诗经丶尚书、春秋、礼记、易经
二: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三: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也有亟相李斯的代表性作品:诸如谏逐客书。
先秦时期的文化堪称华厦文化最瑰丽多姿的一页,而最为可观的当推先秦的散文作品,因为在我看来欧洲的发韧离不开古希腊文明的陶冶,而先秦时期的文化则相当于古希腊的文化,它们具有汪洋姿肆光焰万丈之特色,而且还是最具原创性的,是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乳汁,她既有超越万世的作品比如易经,又有充满童趣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中最激动人心的当属先秦时期的散文系列,要是举例说明恕我无法一一道来。
最后谢谢朋友们的邀答,老李在此表示感谢,並祝福大家国庆快乐。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为僧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陆庄人。 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父方孔炤,在朝都身居要职,他们在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即事物发展的道理),并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以智幼年智力超群,勤学好问,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22岁即著书立说。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王朝灭亡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李自成攻进北京,以智被捕,后乘机逃至南京。时福王立于南京,掌握朝政……[详细]
何如宠 [明] (1569~1642)
何如宠(1569—1642),桐城人(今枞阳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何如宠,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祖籍婺源田源何田坑。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升中允,迁右庶子。时某中书得皇帝宠幸,大权在握,如宠和左庶子赵师圣皆当迁官,不少人都劝他俩去拜望中书,而遭拒绝。……[详细]
何如申 [明]
何如申:字仲嘉,号虚白,(今石矶镇何家青山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与弟如宠同举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升处州知府,寻以参政分守嘉湖,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引疾归,为政清廉,归无长物。著有《万伯遗诗》萧穆的著作《敬孚类稿》中有一篇《追录旧游何氏青山石屋寺后记》。在这篇文章中,萧穆记载了他在故乡游赏青山时,何氏族人海曙太守何锡之对他讲了一则关于何如宠兄弟的故事。青山内有一间天然石屋,是何如申与何如宠的读书之所。一年岁末,兄弟俩身无分文,不便回家过年,就一直呆在山中读书。除夕之夜,半夜时分,兄弟俩忽然听见屋后山中“轰隆”一声巨响。他俩出来一看,只见山中忽然开了一个大洞,洞中明亮如昼,里面白银累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写历史***的名家散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写历史***的名家散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