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田园人物传记,田园人物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田园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田园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高人隐居山林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2.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用哪些简洁的话语可以概括他的经历?
  3. 陶渊明有种豆南山下的诗句,他真的要亲自下地种田吗?
  4. 陶渊明的出世杜甫的入世到底谁是英雄?
  5. 求辛弃疾《玉楼春》中“看封关外水云侯”中“水云侯”出处或典故?

古代高人隐居山林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隐居对古代名士来说,是有宁静致远并启发创造的意义。古人如白居易欧阳修,虽然身在仕途,其实已经进入“大隐于朝”的状态。而隐居山林的高人,有的为了避世,有的是为了悟道,有的古人则是无奈之举。

这方面我觉得最具代表人物就是鬼谷子,鬼谷子留下的《十二篇》和修身的《阴符七术》,都是通过隐居时,观察大自然来达到人性和形势的通达道理,并著书立作,传授***。

田园人物传记,田园人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隐居山林,宁静致远,容易进入思想上的“寻幽”和“探玄”的状态。所以,葛洪,张三丰等等都是隐居修行。

除了修行修道,还有历经繁华,红尘炼心,最后归于大自然的名士。

比如茶文化奠基人“茶圣”陆羽,陆羽游历天下,得到皇帝赏识,和大唐才女李冶的缠绵。最后,选择归隐,创作了《茶经》,而茶叶也是大自然的馈赠。

田园人物传记,田园人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像陶渊明这样真正喜欢“***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亲近自然的名士,诗人们。

傲世玩物,也是许多“文艺青年”的爱好,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这七个“清谈”的好基友,常常在竹林聚会开“轰趴”。先把自己灌醉,然后抒发对朝廷的不满。但是,严格说,他们只能算是半“隐居”。

古人视自然生态是上苍贈于人类的免费礼物。而今天的自然生态都是有主的。古人隐居不受扰,而现在寺庙都用手段炒。你想清心寡欲都没门。搭个草舍属于违建,拆你没商量,现在何来净土,只能修心一片静,

田园人物传记,田园人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真隐士,没高人,这些人抱朴归真,是***,但不是高人。这些人对社会没贡献,对什么都淡薄,什么都不如清净的生活重要。可以说是出离了常人的范畴,常人看待这些人就是病人,疯子,神经病啊。

有一种隐士,自古至今都不缺,为了当官先归隐,比如唐朝那些隐士为啥都爱去终南山呢,离长安近啊,在这隐居,啥也不耽误,该交际交际,皇上万一哪天听闻自己是避世高人,要见见多方便啊,拔脚就到。这帮人里比较典型的就是卢藏先生了,高宗去哪,他就到附近隐居……高宗在长安,他就终南山,武则天洛阳,他就去少室山。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就是说这位卢藏卢大人,卢相爷呢。今天这种人也不少,归隐山林,还天天秀朋友圈,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淡泊名利岁月静好,这种臭不要的算不得高人,只是别有用心的人。

还有一种隐士,倒是让人大大的崇敬,就是像曹操,诸葛孔明那样的,有大格局,有大抱负,隐居也是博取声望的手段,但出世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他们的想做的是拯万民于水火的大事业,这种人算得上高人。

隐士在历朝历代都有,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按照古代社会地位划分:士,农,工,商。"士"属于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士"是预备役知识分子。隐士既归隐山林的知识分子。隐士产生的原因用孔孑话说:"邦则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文人有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依负权势,有超人才华游走于社会边缘,安于贫困,耕读于山野之中,有较高社会声望的人就成了隐士。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讨"恶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鬼谷子,黄石公隐居山野,陪养一批济世人杰是隐士中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一代高士。陈抟老祖,水镜先生,竹林七贤是逃避现实,尚清谈,远离政治,过田园生活的一批知识分子。最有个性的是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黑暗,辞官归隐居园田甘愿"***菊东篱下,优然见南山"″久在凡笼里,复得反自然"的田园生活。



谢邀。

逃避欲望都市,逃避人性的险恶倾轧,逃避一切荣华富贵对内心的诱惑扰乱,从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利害关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归于山林 ,归于平静,归于清心寡欲,归于怡然自得。由入世之烦恼到出世之悠然。

就如北宋画家李公麟归隐舒桐交界的龙眠山潜心作画 ,画出无数灵性跃然纸上的骏马图,画出的龙眠山居图跟名画富春山居图齐名。

又如清代康乾时期著名宰相张英晚年亦辞官归隐舒桐交界的龙眠山。他的名言:富贵贫贱总难称意 ,知足便是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 ,得闲便是主人。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境。

这同样让我想起了陶渊明和柳宗元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用哪些简洁的话语可以概括他的经历

最近刚好读了袁隆平的口述自传,干脆和大家分享下我在这本书获得的知识吧。

袁隆平是1930年出生的,当时新中国没有成立,因为袁隆平祖父辈因机缘从务农转向了经商,因此逐渐重视起对后代的教育,所以他的父亲当时毕业于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和今日的东南大学略有不同),他的母亲也非常知书达理,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所以袁隆平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英语,在他后来上学后,每次英语考试不用复习就能得高分。

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所以袁隆平一家为了躲避战乱,曾辗转多地,但在此期间一直没有放松袁家兄弟姊妹的教育,家搬到哪,学就转到哪,所以后来袁隆平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自如地使用英语,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上图左一为袁隆平

而且他就读的高中重庆博中,是教会学校,所以同样重视英语的学习。

除此之外,袁隆平也十分喜欢亲近大自然,具体来说就是喜欢游泳,所以身体素质极好,曾代表学校在湖北省省运会中取得游泳亚军。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但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很不容易,袁隆平大学时也学的是农学,具体而言是遗传育种专业。

当初选择专业时,家里人是不赞成袁隆平学农的,因为太辛苦,但袁隆平并不是不怕辛苦,而是他想起了小时候,小学组织他们去园艺场郊游的场景,当时鲜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地挂在架子上,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陶渊明有种豆南山下的诗句,他真的要亲自下地种田吗?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据《晋书》、《宋书》均说他是陶侃曾孙。(注①)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僚家庭,他做过参军、县令等小官。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国家南北分裂的局面,东晋和刘宋王朝政治***,门第森严,封建统治的上层社会虚伪龌龊。而陶渊明对当时的这种黑暗现实不满,所以在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注②)仅仅在任八十余日,即弃官隐居,从此归隐田园。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世人所熟知的"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一诗句,即由此而出。

此后的二十多年,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事,接近农民,对农村生活多有体验。其诗作多是在此时期写成,描写了农村田园的日常生活,画面淳朴自然,感情真挚深切,表达了他弃官村居“躬耕自资"后喜悦的生活情趣。

“种豆南山下…",即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中的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有过农村生活的人皆知道,豆苗和草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由此可见,诗人之所以"草盛豆苗稀",皆因其不善农活儿所致…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诗人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境界。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不追求所谓的"正道",而追求自然的无拘无束。甚或,隐寓着诗人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的精神

1.陶渊明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作不是写给别人作秀的,而是自己真性情的表露。所以本诗确实是他自己亲自下地种田的写照。

2.原诗-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诗-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3.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亲自耕田是真的。我们现在说起陶渊明,那当然是了不起的人物,“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在当时,陶渊明家境贫困,诗写得不错,但当时的认可度也不行,再加上很不喜欢官圈,所以不亲自耕田怕是连锅也揭不开,尽管如此,有时还得别人接济才能勉强度日。但这种生活陶渊明并不感到愁苦,他喜欢这种种种地、写写诗、喝喝酒,不用低三下四而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派诗人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①他是亲自到南山,也就是现在的庐山去种地,所以写出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陈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优美诗句。

②真正回归田园,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所以真的去种地,而不是做做样子,而他的这种回归田园的生活,也为田园诗派的他创造了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背景,因此体验生活,使得陶渊明在推动田园诗派的发展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助推作用。


陶渊明的出世杜甫的入世到底谁是英雄

谢邀:

陶渊明,东晋南北朝人士,史称田园诗派开创者,传世[_a***_]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而其作品最为源远流长的就是《桃花源记》。

杜甫,唐朝人,世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细看二人生平,陶渊明是一生平和,自己却反感当权者的贪腐,因此辞官避世。杜甫是一生颠沛流离,没过过安稳日子,所以总想回太平盛世。因此无论出世和入世的想法,都没有可比性,二人谁是英雄我无法评价,但二人所期盼之事都是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无非是:愿天下太平,图盛世无污。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问题中的"世“字,应该改成"仕"。

仕,旧时指做官。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幼博览群书,早年即有抱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因为不满官场污浊,及当时士族地主把持***的黑暗现实,遂去职归隐。

世人皆知的"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一语,即由此出。

陶渊明在辞官后的二十多年中,亲自参加农事,接近农民,对农村生活多有体验虽然数遭水旱灾厄,几至饥寒而乞食,但是仍然坚持固穷精神,后终因贫病交加而去世。友人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宋诗人)等仰慕其高风亮节,私谥靖节,故有靖节先生之称。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且成就皆高。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画面淳朴自然,感情真挚深切,表达了诗人弃官村居“躬耕自资"后的喜悦的生活情趣。如:《归园田居》等。

也有隐寓诗人对腐朽统治阶级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的诗作,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寄寓着慷慨悲愤,对黑暗势力毫不妥协的抗争。

但其某些作品也流露出“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散文《桃花源记》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自然朴实的语言,通过主观的抒情和客观的叙事,描绘出一个美好的生活境界,表现出作者不滿现实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诗人善用白描,不事藻绘的简谈的隽永的独特诗风,对唐代的影响极大!

悟空之邀!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 “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所以说两人有不同的伟大之处。

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屁都不是!

或许贫穷,或许流离,或许丑陋,但一定懂得低头,知道弯腰。

所以,不论是陶渊明,还是杜公,都不是英雄!

陶渊明的悲剧,在于他生错了时代。他潜心于儒道二学,可是在乱世之中,不论是桓玄,还是刘裕,最需要的是土地,是人口,是银子,可是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仁爱并不能带来任何可以装进口袋里的利益。因为儒,道,都是一统天下之后才可以奉行的政策。

所以,陶渊明不可能受到重用,因为乱世需要的不是孔子,是张仪,是郭嘉,是贾翊。

一个不会低头的人,如何能抬起来头?

杜甫的悲剧,就是儒家思想已经完全浸入到骨子里了。他困居长安十年如果是因为性格原因,但实际上从他的诗歌中不难看出,他像孔子一样喜欢议论,喜欢说教,喜欢指点,这注定是一个不讨喜的人,兼之性格木讷,沉闷,所以哪怕没有安史之乱,他在长安也未必有什么好结局。

不做河西尉,做个参军,后来流离四川时,受好友严武照顾做了一个小官,他根本不了解严武这么帮助他的目的和情感,偏偏书生气发做,卷入政治斗争,然后又受不了无所是事,辞职不做。

“邦无道则隐”么!

迂腐,酸臭,偏执,在诗歌之中,他是空前绝句的第一高手,让小可终生膜拜!在诗歌之外,他一无是处,饿着儿子,穷着女儿,困着老婆,这是一个除了诗以外,什么都做不好的老人

弯下腰踏实做事,站直身堂正做人!

何谓大英雄?何谓真豪杰?

英雄知进退,方为大英雄;

豪杰明屈伸,堪称真豪杰。

进有智,不居功,不自大,风雨兼程且笑看;

退有慧,不贪名,不恋利,田花园草甘平淡。

屈有道,遇恶不屈,遇邪不屈,遇真理乃屈;

伸有理,遇不平伸,遇无道伸,遇正义亦伸。

大英雄,进退有智慧,莫不如斯?

真豪杰,屈伸有道理,尽是这般。

求辛弃疾《玉楼春》中“看封关外水云侯”中“水云侯”出处或典故?

见辛弃疾秒滚进来回答。

玉楼春

人间反覆成云雨。凫雁江湖来又去。

十千一斗饮中仙,一百八盘天上路。

旧时枫叶吴江句。今日锦囊无著处。

看封关外水云侯,剩按山中诗酒部。

一看就是稼轩大爷的诗词,豪放中带着霸气,霸气中透露出抑郁,抑郁中满腔愤慨,愤慨完仰天长啸。

这首词太多太多的典故了。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语出杜甫《贫交行》)

这个"水云侯",估计是找不到出处或者典故的!它既不是一个地名,也不是一个官职名。

"看封关外水云侯"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玉楼春·再和》。

这首诗主要想表现作者对英雄失路,落魄江湖载酒行这类生活与现实的不满与抗争,表明了他的愤世嫉俗。

"看封关外水云侯,剩按山中诗酒部。"这最后两句的意思,大概是笑自己被朝廷赐封了一个职位,管辖范围是关外,所能管理的只有云,水,看似自己跟个官员一样可以巡视所辖下的所有部门,只是所能巡视的也就诗和酒罢了。言外之意就是自己被罢官闲居而已,顶多只能管管诗酒云水的闲事罢了。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建议阁下换个思路来理解这个"水云侯"!

不妨从"关外侯"入手。

关外侯是一个实打实的历史官职。最早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宋朝仍然存在,职位次于关内侯及关中侯,不食租,为虚封爵。

关外侯这个职位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记载:“冬十月,始置名号侯……又置关内外侯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一下)

而作者诗里面所写"关外云水侯",以此来表达爵位为虚封,所管领者为水与云,实即放浪江湖之意。

个人觉得这个是作者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运用了文学手法。

个人愚见,见笑了!

参照佛教用语水云身,佛教语。指行脚僧。因其身如行云流水,居无定处,故称。亦泛指来去自由、无所羁绊之身。

出处 宋 周邦彦 《迎春乐》词之二:“他日水云身,相望处,无南北。” 宋 陆游 《自小***上***寺》诗:“缚袴属櫜鞬,哀哉水云身。” 钱仲联 校注:“水云身,佛家语,行脚僧之称,行云流水之意。” 宋 陆游 《晨起》诗:“平生水云身,不堕车马境。”

结合当时实际,辛弃疾也创作过清平乐此类田园诗词,喜欢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水云侯大致可以理解为自己给自己的封号,水云侯,希望自己可以无拘无束,悠然自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田园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田园人物传记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