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活着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活着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活着》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70年代初期这段历史时期的世态变迁。
30年的历史进程——国内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发生在50-60年代的***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政治运动——每一重大***都直接撞击到这个家庭的生活神经。
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活着》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统治后期到***、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但***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们当作孕育一个个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个磨练人、考验人的“炼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个“炼炉”中,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
《活着》的历史背景是在内战、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社会变革的进程中。***讲的是富二代福贵因为好赌,败光家产,后来经历被抓壮丁,母亲死了,女儿哑了,妻子得软骨病了,儿子抽血过多死了,女儿难产死了,女婿出现意外死了,外孙吃豆子撑死了,最终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整本书明明讲的是“死了”,书名却是《活着》。
余华的《活着》描述的是生于解放前的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前的战争,解放后的土改,***,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每一段历史都含着这个民族的血与泪,原因是沉重的,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究的,因为福贵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悲剧。
《活着》是余华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993年。问世以来斩获国内外文学界各大奖项,经过了几十次的再印,问世近30年来受到无数读者的追捧。
每个人对这部书都有自已的见解。但大部分人都认为福贵是在积极的面对苦难与生活。许多人总结:无论生活对你多不公你都要坦然面对与接受,然后好好活着。我却有自已的认识:活着不易,但要向上争取。
虽然作者从来没有自我剖析写这本书的心路历程,但我想他一定还有许多话想要告诉我们,但无法说出。
福贵青年时的颓废,中年时的回归,老年时的认命,虽然是不同历史背景带给他的不幸,但他与他家人的痛苦人生都来自于根子里的听天由命,不怨不争。
土改时福贵侥幸活下来时便己经觉得活着就是最大***,当自己儿子被权贵逼迫献血而亡时,他发现仇人是县长春生时,也只是伤心而已,放弃了报仇,到后面还以德报怨。
看到这一段我特别难过,是他把自己儿子送到手术台,为了拉进与领导距离,他才是杀死儿子的凶手。
相比之下,凤霞、有庆、二喜等更让我们叹息,他们活着都在忍受着悲苦和贫寒,却也用身上熠熠生辉的善良,他们短暂的一生是生不由已的,弱小的无法决定自已的生死,他们与他们的父亲,母亲身上都刻画着中国人的朴实,善良,愚昧与韧性还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他们的父亲是沉默如老黄牛只知耕地却没有能为他们遮风挡雨的能力。
他们的母亲不能给他们良好的教育,更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她是旧俗陋习的维护者,如许许多多传统妇女一样,一生勤劳,只有孩子与不争气的老公,没有自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活着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活着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9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