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 皇帝宰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 皇帝宰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出生于长安,再徙至河东解州。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苏洵(1009~1066),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的儿子。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他是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丞相传记》一般是指《史记》中的《丞相世家》部分。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重要文献,其中的《丞相世家》专门记述了历史上的丞相及其家族的事迹和传记。因此,丞相的传记通常用“世家”来记载和描述。
邴原(生卒年不详),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东汉末年名士、大臣。
邴原家贫、早孤。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时,任邴原为东阁祭酒。
建安十五年(210年),邴原担任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于途中去世。
中国历史上,“丞相”的名称一直在变化。
秦朝和汉朝,丞相为文官之长;到了隋唐,三***官中的尚书令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明代称宰相为“内阁大学士”;清代时,“军机处大臣”中的“领班大臣”是大臣中的一把手。
秦朝建立了丞相制度,让丞相替皇帝处理繁重的日常政务,但是皇帝制度本质上又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皇帝总是担心丞相夺了自己的大权。汉武帝感觉丞相用着不顺手,于是就开始重用近臣,来架空丞相。什么近臣呢?尚书。管理书籍的叫尚书,也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小秘书,是级别很低的官员、服务员。小秘书地位低,又随时在身边,很好使唤。宰相除了上朝能见到皇帝以外,平时连见一面都很难,而身边的人长期与皇帝朝夕相处,却逐渐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感。
到唐朝,皇帝感觉“尚书令”的权力太大了,因此,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尚书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最高长官全部被称为宰相。唐代前期的宰相,正式的名字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虽然把相权一分为三,但是三省毕竟是外朝,皇帝控制起来不方便,于是,到了后来,唐代皇帝又开始重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的小一级的官员,架空原来的宰相,不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获得了实权。
到了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就顺理成章演变为新的宰相。
到了明代,猜忌心特别强的朱元璋连续用了几个丞相都感觉不顺手,不放心,把他们杀掉后干脆搞了一个重大政治创新,废除了丞相制。皇帝就身兼了皇帝和宰相两个职务了,每天不得不亲自阅览大量奏折,结果时间长了,他也受不了了,实在忙不过来了,就把自己信得过的几个文官任命为“大学士”,临时组成一个秘书班子。在整个明朝,大学士都是正五品,是小官。事实上后来大学士还是演变成实质性的宰相了,因为他毕竟实际权力大。所以明代后来宰相,但是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
清朝建立后,皇帝又感觉大学士们用着不顺手。于是雍正帝又建立了一个新的秘书班子,叫“军机处”,用这样一个临时机构,来架空内阁大学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 皇帝宰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 皇帝宰相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40603.html